聊城大学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如春在花,如盐在水”做好结合文章——

聊城大学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2022-09-29 大众日报 17版
  □ 本报通讯员 王黎 陈升磊
   本报记者 王原
  “童子”身穿采衣,头梳发髻,始加缁布冠、二加皮弁冠、三加爵弁冠、冠者祭祖、冠者见母、宾赐表字、酬送正宾,这是中国古代男子冠礼的基本流程。这一幕发生在聊城大学教师宁登国《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思政课堂上,他希望通过课堂设计、教学模式的创新,促进学生深刻理解古代冠礼含蕴的独立、担当、感恩等精神内涵。
  近年,聊城大学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强化“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两轮驱动,充分发挥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致力构建“课堂堂堂话德育、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的“大思政”育人格局。
课堂:做好“结合”文章
  在山东省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光学》的课堂上,课程负责人聊城大学教授王文军深入挖掘课程的中国元素,引入世界最早光学实验——小孔成像;引入世界上最大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工程;引入我国光刻机发展受西方国家技术封锁的事实,引导学生树立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厚植报国情怀。
  聊城大学教师李莹在讲授专业实践课程《教学基本技能综合训练》时,通过教学案例观摩、微格教学实训、参与中学教学研讨会、开展教育志愿活动,有效开拓了教学空间,并让学生亲身体察师德师风、提升教学技能。
  对于教师们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的积极探索,聊城大学副校长肖海荣认为:“由于课程思政的特殊性,一方面需要授课教师持续提高政治素养,另一方面要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开展案例式教学、问题式教学和研究性学习,做好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结合’文章,让学生潜移默化中接受主流价值观念的熏陶。”
课程:发挥“示范”引领
  积极开展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发挥“示范”引领。自2021年以来,该校立项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77门,院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46门,获批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6门,涵盖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专业实践类课程三大课程模块。
  设立课程思政教改专项,支持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2021年以来,该校立项校级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项目62项,获批山东省教学改革研究重大项目子课题1项、面上项目3项,山东省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项目3项。该校成立“聊城大学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开展课程思政开发设计、师资培训、教学研究、推广交流等工作,打造课程思政示范课堂、选树课程思政优秀教师。
  该校积极拓展专业课程第二课堂教学,每年寒暑假组织大批学生队伍分赴全国各地,开展多种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2021年暑假,该校组建600余支社会实践服务队,参与人数达11000余人次,2个实践项目分别荣获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与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项目奖。
教师:解决“知行”问题
  聊城大学教师陈美说:“教师只有育人先育己,不断提高政治素质和专业素养,才能使思政元素和专业知识的结合‘如春在花,如盐在水’,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据悉,为帮助专业课老师提高政治素养,解决“知行”问题,聊城大学完善广覆盖、长链条、多维度的课程思政教师培训体系,着力提升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搭建课程思政交流学习平台,开展专题研修班、教学比赛等各类竞赛交流活动,引导教师厚植思政育人理念,提升课程思政水平。
  该校构建“专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课程思政建设联合体,推动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之间“结对”交流,开展集体教研、专题研讨、示范观摩,合力打造示范课堂、优秀案例,携手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教学紧密结合、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
  同时,该校启动省级、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视频、课程思政典型案例等教学资源建设,加快“课程思政”网站和资源数据库建设,创建聊城大学“课堂教学案例库”,推进“新华思政”等各类课程思政教学资源服务平台使用,建立具有聊大特色的课程思政教学资源传播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