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王桂利
本报通讯员 纪春景
现代产业正向着集约化、装备化和智能化的新业态发展,作为供给侧的高校人才培养常常跟不上产业发展对人才的新需求。如何破解这个难题?山东农业大学敞开产教融合的大门,积极推进学生成长成才供给侧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构建起了与行业产业紧密结合的育人共同体,助力产业升级,让高校真正成为产业发展的人才“蓄水池”。
建好人才“蓄水池”
校企共画培养“同心圆” 动物科技学院是山农大最早探索产学协同育人的学院,也是最早建立校企合作班的学院。2022年,17家企业与山东农业大学签约,共建动物科技学院2020级17个校企合作班。在此之前,该学院已携手多家业内知名企业成立了82个校企合作班,实现了大二到大四自然班全覆盖。
动物科技学院着力打造“立足本省、服务三农”的产教协同人才培养品牌。他们提出了“供需反转、互融互促”的育人新理念,强化顶层设计,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设立实践学期。将企业育人资源前移,从师资、课程、平台等多方面入手强化企业育人参与度,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无缝衔接。以学科和专业为依托,强化校内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以企业为依托,共建教学科研实践育人基地、动物医院等校外实践平台。联合企业设立产教学院、校企合作班等平台,实现师资共享、课程共建,校内和校外育人平台“两翼共振”,解决实践教学平台对人才培养支撑不足的问题。
益生集团、温氏集团是国内一流的农牧企业,其中,益生集团与动物科技学院已有近30年的合作历史,温氏集团与该学院合作也有近10年。校企双方以共建校企合作班为连接点,在学生行业认知、专业实践、就业实习等方面画出了专业培养“同心圆”;在学生的校园文化活动、奖励资助等方面画出了校企文化“同心圆”。多年来,山农大累计为益生集团和温氏集团输送优质专业人才200余名,促进了两大集团畜禽养殖技术水平提升,同时收获了多项重大项目成果,极大提升了企业竞争优势。
筑牢人才“蓄水池”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教学改革 张森是动物科技学院2005级动物医学专业本科生,毕业后他放弃了安稳的编制内工作,去当时宠物行业发展较为火热的北京。2017年4月,他开创了自己的动物医院——全心全意连锁动物医院,目前已经发展到10家。像张森一样依靠扎实的专业基础成功创业的山农大毕业生比比皆是。
近年来,动物科技学院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教学改革中,完善培养模式,修订和完善人才培养计划,使创新创业能力、创业精神意识成为新阶段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关键指标,同时将“互联网+”技术融入专业知识中,多层次、多角度提升教学水平,以动物生产产业链为标尺,以链条各环节需求为连接键,精准设计各阶段培养目标和策略,将创新创业意识滋润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2017年,张森积极参与山农大校企合作改革,与山农大动物科技学院建立校企合作班。作为校外班主任,张森定期回母校,将自己求学创业的感悟和经历与学弟学妹们分享,定期组织班级学生到自己的动物医院实习实践。
“山农大的学生一上岗就能上手,尤其是近几年,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突出,基本没有就业适应期。”新希望六和集团的校园招聘经理这样评价山农大学生。据悉,该公司已经连续20多年在山农大校园招揽人才。
深挖人才“蓄水池”
引得源头活水来 2022年,山东龙昌动物保健品有限公司董事曹爱智续聘为2020级动物科学(中美合作)专业2班校外班主任。曹爱智是山农大1999级动物医学专业的毕业生,这已经是他连续6年担任校企合作班班主任。借助于他本人深耕行业多年积攒下的丰富资源,从企业和行业角度为专业教学改革以及人才培养方案提出了诸多有益建议。
受益于当时的董事会办学模式,曹爱智本科时期就经常到当时的行业龙头企业实习实践,打下了扎实的专业基础,同时他看到了畜牧行业巨大的发展前景。在学校临床兽医学系获得硕士学位后加盟山东龙昌动物保健品有限公司,先后任职公司技术经理、总经理、董事、CEO等职务。
和曹爱智一样,曾经担任学院学生会主席的动物医学专业2011级本科生鞠泳政,毕业后到美国独资企业瑞东农牧就业,目前担任企业与战略发展部门经理。他积极促成“瑞东班”,帮助多届学院毕业生找到心仪工作,为我国生猪养殖业源源不断注入新鲜血液。
近年来,山农大牢固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因地制宜培养区域经济发展所需的各类产业人才,不断深挖育才育人的“蓄水池”。浓厚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氛围为人才培养引得源源不断的活水。企业做大做强的同时,更加渴望专业人才的智力支持,在校企合作交流、人才培养、产学研合作、建立学生实践实习基地等方面实现与高校同频共振,让人才蓄水池水更满。
校企共建育人平台,校企导师共同指导学生学习、实习,校企联合开展课题项目,将企业资源、资讯“引进来”,学校人才、科研“走出去”。如此一来,“供需反转、互融互促”前置产业人才需求,构建产教融合动态循环的供给侧人才培养体系,推动更多优质的社会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校企协同共筑人才“蓄水池”,实现一起“蓄水”、同享“甘甜”,推动了教学与生产互融、互助、互利、互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