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通讯员 曲世金 周媛媛
近年来,烟台大学充分发挥地处山东半岛沿海区位优势,紧紧围绕“海洋强省”战略,紧密对接现代海洋新兴产业的人才需求与科技需求,充分发挥涉海学科对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全力激发“蓝色”科技创新动能,大力开展海洋科学技术研究,服务海洋经济发展,努力打造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海洋科技创新高地。
搭建海洋科技平台,为“海洋强省”建设提供人才原动力。为助力海洋学科发展,烟台大学积极搭建科研平台,先后于2017年和2019年获批“现代海水养殖与食品加工质量安全控制”“高端海洋工程装备智能技术”两个海洋类山东省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并同步与知名国内企业和高端研究院所合作共建4个山东省海洋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该校整合资源,与杰瑞集团、中科院过程工程所等单位共同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研究院、山东智慧海洋研究院、烟台大学海洋工程研究所、烟台大学蓝碳研究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改革,共谋校企合作新篇。拥有省内唯一以深远海养殖为研究主题的科研平台——鱼类深远海养殖烟台市工程研究中心,将进一步强化该校水产学科优势特色,持续增强服务海洋经济发展能力。
聚力海洋科技创新,为“海洋强省”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力。近年来,烟台大学大力加强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和海洋产业大数据融合、交易、衍生服务,承担国家海洋局“基于海洋高端装备的大数据与智能制造技术服务平台项目”,获得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资金1200万元。通过该项目建成的海洋高端装备产业大数据平台,已服务企业150家,其中,上市企业3家、瞪羚企业3家,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服务方式,累计实现直接经济效益5638万元,形成了面向企业、科研院所、人才、第三方机构的线上综合数据服务应用示范,并建成海上试验基地和海工装备设计技术支持系统,有效带动了海洋高端渔业装备的发展,为发展现代化海洋牧场、修复海洋生态环境、拓展海洋渔业发展空间提供有效技术支撑。
机电汽车工程学院郭忠教授带领的海洋石油钻井平台桩腿热压模具科研团队,承担了“国之重器”海洋平台“蓝鲸一号”关键部位“M2模具项目”的研制,使得每建造一座海洋石油钻井平台节约资金3600万元,提高了我国海洋石油装备的国际竞争力,荣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海洋工程研究所柴永生教授带领的智能制造与机器人技术团队研制的高精度声学竖井升降装置作为应用推广的关键设备,打破了国外对水声定位技术的垄断,得到了广泛应用,为我国“大洋一号”“向阳红09号”等远洋科考船,以及我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和深海水下声学拖体等提供了水下精确定位服务。
推进校地融合发展,为“海洋强省”建设提供发展驱动力。烟台大学与烟台海事局、海警局、海洋发展和渔业局、冰轮集团、东方海洋集团、明波水产等企事业单位建立密切合作关系,协同推进“海上粮仓”建设,完善水产品质量追溯体系,打造全国重要的海洋牧场示范区。
海洋学院渔业资源与生态环境团队于2018年主持编制了《烟台市海洋牧场发展规划》,又在2022年承担了《烟台市海洋牧场百箱计划三年行动方案》及《烟台市深远海养殖试点方案》等区域重要海洋产业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推动了更高质量的海洋经济示范区和现代海洋强市建设。该团队还牵头主持建设烟台市“海洋牧场科教中心”校地融合平台,实质性推动校地双方在产业协同、资源共享、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深度合作;主持开展山东半岛南部海域中国对虾和海蜇的增殖放流效果评价工作,对于规范增殖放流流程、保护山东近海生物多样性、恢复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为政府主管部门制定水生生物资源养护政策提供科学支持。
此外,海洋学院邱盛尧教授团队于2018年承担山东省农业重大应用技术创新项目建设的“耕海1号”网箱平台,成为国内首制的集海水养殖、休闲渔业、科学研究、科普教育、海洋文旅于一体的海洋牧场综合体平台,将智能化渔业养殖、科学研究、科普教育、海上垂钓和休闲渔业有机融合,为我国海上综合体平台的建设和运营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推动构建了海洋牧场一三产业多元融合发展的新模式,对引领我国滨海旅游、海洋牧场、休闲渔业等发展作用日益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