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立冬,在邹平市,一株植物的种子等待时机脱离母体。(□新华社发)
□ 本报记者 卢昱
今日立冬,大地翻开了冬季的篇章。古人认为“立”有“建始”之意,而“冬”则代表“终”。立冬既传递着天寒地冻、万物收藏的物候变化,也传递着蓄能积势、孕育未来的美好希冀。
“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立冬先封地,小雪河封严。”正如黄河流域广为传唱的民谣所言,立冬之后,北风呼啸,草木凋零,枯木寒枝,天地之间充盈着肃杀之气。古人十分重视季节转换,尤其对立冬格外关注。在农耕社会,辛苦劳动的人们往往会在立冬休息一天,慰劳一家人。
古人将立冬分有三候:一候水始冰,北方的水已能冷冻成冰,从北往南逐渐进入冬季;二候地始冻,土地开始凝寒,冻土可杀死有害的病虫菌;三候雉入大水为蜃,“雉”即野鸡一类的大鸟,从这一天起,这一类大鸟已难得一见。
“藏”是立冬的关键词,农人把天地间的馈赠收敛起来。山东有民谚:“立冬起萝卜,小雪起白菜”。立冬前后,存储萝卜、白菜是一道特别的人文“风景”。
“寒蝉终鸣、蛰虫冬眠、小麦三叶”,在齐鲁多地的民俗志中均有提及新的立冬候应。在“藏”之外,小麦正在暖阳下依照时间的节律生长,大块大块的绿色是整个冬日大地上最生动的表情。
立冬时节,民间留存下来不同的“立冬补冬”习俗。此时,寒冷侵入人体,热量散失过多,养生应以增加热能为主。与冬至吃饺子相似,山东多地有立冬时吃饺子的习俗,不仅是一种节气仪式上的入冬,也是为后续的工作与生活积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