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学泽
很多人知道《兰亭序》将王羲之推向了“书圣”宝座,却很少注意《兰亭序》写了什么。近来,意大利宇航员萨曼莎·克里斯托弗雷蒂借《兰亭序》抒怀,让人重新关注王羲之书法背后的“心灵世界”。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意大利宇航员引用的这句话,其实来自一次当时并不很大的活动——修禊(xì)事,禊是古代中国人在春、秋两季为消除不祥而在水边举行的祭祀。
在这场小型聚会中,王羲之居然“仰观宇宙之大”,反映了他宽阔的胸怀,这也是古代中国文人士大夫常常具有的一种品格。
《兰亭序》用今天的眼光来看,是一篇夹叙夹议的记叙文,第一段是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及干什么事,第二段是描写天气,也正是描写天气的时候顺势发出了“仰观宇宙”的感想,然后接连两段抒发对人生和生命的感叹。
绍兴兰亭这个地方,笔者去过,门前是洗墨的鹅池,有王羲之和王献之分写一字的碑刻“鹅池”,两字一肥一瘦,让人感叹即使是父子也有笔法之殊;院子里有王羲之和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举行曲水流觞的地方,在这场聚会上,王羲之将大家喝酒作诗的诗赋辑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这就是《兰亭序》的由来。
王羲之对生命的感叹,是从流觞曲水这件事说起的。他说“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欣于所遇”,但“俯仰之间,已为陈迹”。是拿这次聚会来比喻人生,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王羲之体会到欢聚之终散,并由此联想到“终期于尽”的人生,接续十分自然。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为生喜,为死悲,这正是生命的本能。王羲之对生命的感叹,也是一种“时代的情绪”。东汉末年以至魏晋,社会动荡,人们的生活状况急剧恶化,很多人寿命不长,生命易逝常常成为文人的咏叹。如《古诗十九首》中的“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值得称道的是,王羲之文中流露的情感非常克制,而且可能正是因为这种克制情绪的存在,成就了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书法艺术名篇。意大利宇航员引用的这句话中说的是“信可乐也”,可乐,可以乐,就是明明大家在一起饮酒作诗很快乐,主观上仍很矜持,似乎“快乐”和“不快乐”仍是主观上可以选择的,仍在犹豫要不要参与其中,而“克制”的理性,常常是艺术创作中极为需要的品质。
常人的印象中,王羲之出生于名门,出仕为官,文笔潇洒,自有一番名士风流。其实王羲之生平坎坷,父亲在北伐匈奴中不知所终,母子相依为命,因为家族的庇佑,由琅琊南迁于江左。王羲之自幼身体并不健康,《太平御览》卷七百三十九引《语林》曰:王右军少重患,一二年辄发动。……“癫何预盛德事耶?”。由此,山东师范大学教授吕文明判断,王羲之其实是一个癫痫患者。
为了长寿,魏晋时期的文人士大夫盛行嗑药,服用一种叫五石散的药物,五石散现代科学证明是一种毒药。王羲之亦未能免俗,退休后常常服之,这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其《上虞帖》中说“吾夜来腹痛”。最终,王羲之只活到59岁。由王羲之的人生,再来回看《兰亭序》的内容,不由得让人感叹“文如其人”。
兰亭这场聚会后来名扬天下,因为王羲之“微醉之中,振笔直遂”,创作出了“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这成为后来历朝历代津津乐道的盛事,对中国书法的影响非同小可。但我们需要记住的是,天才的背后常常是苦难,王羲之没有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