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寿民国画《芦雁》
观看视频
扫描二维码
□ 本报记者 张依盟
本报通讯员 刘丽丽 郭俊峰
又到一年雁南飞。“天寒夜长,风气萧索,鸿雁于征,草木黄落。”陶渊明笔下的鸿雁南飞有些许凄凉。“洞庭湖西秋月辉,潇湘江北早鸿飞。”在李白笔下却体现出生命与时间的流动。大雁,古称为鸿,从古至今都受到人们的喜爱。
大雁在我国古代文化里被认为是禽中之冠、吉祥之鸟。先秦时期“雁”开始进入文化领域,最早见于《诗经·小雅·鸿雁》,逐步又被赋予了人格化的形象和原始的归属意向。大雁被认为是仁、义、礼、智、信俱存的一种动物,其形象在陶瓷、青铜器、漆器、玉器中均有广泛运用。
在济南市考古研究院,有一件与雁有关的宋代银带扣。带扣的正面是高浮雕打马球图,扣环外侧是高雕刻牡丹蹴鞠图,而背面为芦雁图。一湾水塘边,芦苇丛生,岸边有三只大雁,两只低头在水边觅食,一只昂首远望,空中又有一只振翅飞来,整个画面宁静悠远,安谧祥和,充满诗与远方的意蕴。带扣整体制作精美,保存完整,集艺术性、实用性于一体,不失为一件文物珍品。
在中国传统禽鸟类纹饰中,鸿雁为常见题材,多为组合形式,如芦雁纹、荷雁纹、云雁纹、花雁纹、鶺鸽雁纹、兔雁纹等,不同的组合搭配蕴含着不同的情感与指向。春秋晚期,雁纹多饰於鼎、簋、尊、卣、爵、觯、觥、彝、壶等青铜器物的颈、口、腹、足等部位。汉代的雁纹更加丰富,在丝织品、漆器、画像石、陶器等中都有其图案和形象,在搭配元素的选取上注意寓意的表达,做到美学价值与文化意蕴并存。
辽金时期,伴随着北方少数民族狩猎活动的兴盛,“春水秋山”题材应运而生。“春水”活动主要是借助猎鹰、猎犬捕捉大雁、天鹅、野鸭等,因而鹰捕鹅雁纹、雁衔芦纹等装饰纹样骤兴,在瓷器、玉器、绘画中都有表现,构图巧妙,形象生动,野趣十足。
清代“扬州八怪”名闻后世,其中的边寿民一生以芦雁自命、以画芦雁传世,人称“边芦雁”。他曾在画作《芦雁》中题诗:“秋风白雁下黄芦,要作无人看处图。廿载江湖边塞客,于今衰病息菰蒲。有人征画自携钱,宿食飞鸣要画全。老我孤踪少俦侣,只图只影落秋烟。”边寿民笔下的泼墨芦雁,苍浑生动,朴古奇逸,曲尽其态,出神入化。2012年发掘的济南高新区埠东村清代壁画墓中,亦有一幅大雁图,题为“大雅不群”。
大雁,是“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中激励人奋进的斗志,是“闭月羞花,沉鱼落雁”中的轻盈身姿,是“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的思乡感叹,是“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的家国情怀……大雁文化已深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你在大雁身上寄托了自己怎样的感情与志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