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史:一种建筑抢救性记录范式

口述史:一种建筑抢救性记录范式

2022-11-20 大众日报 06版
  □ 于涓 赵斌
建筑历史研究中不可或缺的方法
  梁启超有言,“诹询故老,搜其口碑传说……用种种方法巧取其谈话经历……此采集史料之法……必如此方为合理”,亦将“现实之实迹及口碑”列入甲等史料。20世纪20年代,朱启钤在中国古代建筑研究过程中,开启向传统匠师访谈的先河,后刘敦桢、梁思成走访各地匠师,访谈匠人、了解匠艺。但此后,口述史并未得到中国建筑界学人的重视。
  近年来,口述史正逐渐引起学界的青睐,带有生命体温的个体记忆及学术成果正逐渐引起中国近现代建筑史学界的重视,并越来越多地成为从业者和学者关注、认可、使用研究的方法之一。
  为什么口述史在当代建筑历史研究中变得如此重要?因为口述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视角。传统的历史书写,不管是编年史,还是纪传史、专门史,都是自上而下的宏观视角。实际上,因为时间或记载本身的原因,造成了很多具体而微的史实在历史书写中缺失,所以,现代口述史开辟了一种自下而上的、由集体到个人的新视角,是对大历史的一个补充。
  口述史是最具个人性的。口述史以记录由个人亲历的生活和经验为主,从微观个体的角度来体现对宏大历史事件的记忆和认识,这样既能帮助研究者观察到冷冰冰的制度和结构以外的人性与心态,又对历史进行了多层次、多方面、整体性把握。
  口述史最重要的是体现历史研究本身的现代性。现代史学研究从大历史转向微观史,更多关注组成历史的个体,尤其关注历史中一些偶然的、被忽略、被掩盖的事件,而这些恰恰是历史研究现代性的表现,是传统历史研究所不具备的。从这个角度来讲,口述史翻开了现代历史研究的重要一页。
建筑抢救性记录范式的初步形成
  建筑学界已经基本达成共识:记忆也是一种遗产,口述是其他史料所代替不了的,口述记忆比文献更容易丧失,口述史工作也更具紧迫性。2018年5月,在学术召集人赖德霖教授积极推动下,沈阳建筑大学率先发起第一届中国建筑口述史学术研讨会暨工作坊,并主编、出版《中国建筑口述史文库:抢救记忆中的历史》(以下简称《文库》),对建筑口述史理论、实践和工作经验进行交流。研讨会与《文库》将建筑口述史作为一个学术性议题集结呈现于学界,此后,相继由华侨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青岛理工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传棒接力。中国建筑口述史形成每年举办一场工作坊、出一辑《文库》的惯例。5辑《文库》中收录的133篇文章涵盖了现代建筑实践、建筑教育、传统匠作记忆、遗产保护、历史及理论等方向,基本上可以管窥中国当代建筑口述史学研究现状的版图。
  经过几年来中国建筑口述史学术研讨会及《文库》的推广、出版,近现代建筑史学界多数学者基本达成共识:记忆与实物、文献、档案、图纸等其他史料类型一样,都是记忆遗存,也都是遗产保护工作的对象。建筑口述史的意识深入人心,并产生了较丰富的口述实践,同时也呈现了较明显的发展不均衡性,以人、物、事三个维度为例,从研究对象来看,多集中在名校、大师、重大项目、重要历史事件的参与者;从研究者来讲,口述史方法的使用远远不够普及,目前仅限于几所重点高校的少数学者、研究生在学术研究中使用。
  现代意义上的口述史,绝非居于庙堂之上、囿于学术高地的工具,它不仅是新史学倡导的史观和方法孕育的产物,更具有新史学所有特征——它的书写事关每一个普通人的文化话语权,是一个平民化书写的过程。籍由口述史方法所获取的资料,不再仅是传统史料的另一种形式。这种“自上而上”研究视角的根本变化,要将历史研究关注的对象从社会的、学术的精英人物转为对各地区基层建筑从业者、乡村的普通工匠、普通院校的建筑教育者。因此,第五届中国建筑口述史学术研讨会向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界,以及关心中国建筑事业发展的各方人士倡议:广泛深入开展中国建筑口述史学术研究。
标准规范与长效机制亟待完善
  目前,在如何将口述信息进行记述与整理的规范上,结合建筑学科特点,在人、物、事三个维度形成了一些要求:包括在受访者、采访者、访谈中谈及的人物等人的层面,在出版物、建筑材料、建筑构件、工具等物的层面,在建构、工作、街区、事件的层面,都给出详细的规范。从目前被《文库》收录的口述史访谈中可以看到,仍有一部分访谈成果处在不规范的、只作了一些简单文字处理的口碑史料层面,既破坏掉口碑史料的原真性、完整性、情境化,又失去了口碑史料的档案价值;既未做到与文献、实物等其他史料类型进行细致详实的“二重证据”互证核实,又缺乏阐释历史的洞察。
  建筑学人在把口述史当作恢复历史史实的工具方法的应用上,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基本程序、步骤、方法都在日臻完善。仅把它作为史料的来源,显然是低估了口述更为深远的价值。当历史学者把其作为社会记忆遗存来审视,在自觉探究、辨析记忆如何以及怎么被“选择性的、扭曲的、虚构的、被强调的、或被忽略”的过程中,一段历史背后的社会本质的形成或变迁,才得以真正浮出水面。
  如何进一步提高中国建筑口述史学术研究与实践的工作水平与成果质量?作为第六届中国建筑口述史学术研讨会暨工作坊的主办方,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在接过承办的接力棒后,便开始思考中国建筑口述史长效工作机制的建立问题。年轻的从业者、教师、研究生以及本科生,必将成为建筑口述史收集与书写的主体
  “口述史是人人记忆中的历史,口述史记录关心人人亲身经历过的历史,口述史工作是人人都可以作出贡献的历史。”(《文库》篇首语)多元主体的参与与书写才是建筑口述史的应有之义,而建立长效工作机制是广泛深入开展中国建筑口述史学术研究的保障。对投身这项工作的师生和研究者开展口述史工作的相关培训,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将此作为建立长效机制的一步: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产生兴趣,并逐渐养成访谈、记录、整理的习惯;与设计、学术研究结合,规范地学习口述史的工作方法。其次,建筑口述史是一个一揽子工程,要发挥行业内的各种力量,高校、设计生产单位、行业协会、社会媒体要实现联动,建设以数字化形态存在的口述历史文本、音频、视频、图像等相关信息的数据库平台,实现建筑口述资源的共享、解读与利用的多元探索。
  (作者单位: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