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留在农民家
第二届齐鲁杰出人才奖提名奖获奖者陈学森——

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留在农民家

2022-11-30 大众日报 03版

  □ 本报记者 张春晓
  本报通讯员 王 楠
  果肉鲜红的苹果,你见过吗?日前,由山东农业大学陈学森教授主持的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高档优质轻简化苹果新品种及多抗砧木选育”正式启动实施,该项目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研究优化红肉苹果这一新品种。“‘饭碗’要端在中国人自己手里,‘果盘子’同样要端在中国人自己手里。”第二届齐鲁杰出人才奖提名奖获奖者陈学森,带领团队潜心果树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研究40年,不断选育出具有“中国芯”的苹果新品种。
  位于新疆伊犁的野生苹果林,面积约14万亩,野生苹果多达84种。十多年前,陈学森就开始关注这个天然的苹果基因库,并带领团队多次来到这里,采集野苹果,进行基因测序。
  “我国苹果面积、产量均占世界的50%以上,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但目前市场上苹果特色品种严重不足,其中高类黄酮(红肉与红皮)苹果尤为缺乏。”陈学森带领团队对世界范围内的117份苹果种质资源进行重测序,发现中国境内的新疆野苹果最原始。经过反复筛选,最终锁定400株野苹果样本,并成功采集到红肉苹果的核心种质。
  为解决口感问题,陈学森把新疆红肉苹果花粉带回山东,与口感脆甜的红富士等苹果品种杂交,在冠县种植基地,定植了40个杂交组合、5万多株苹果苗。冠县育种基地负责人魏景利说:“杂交的单株,陈教授每一年都得尝,有时候一天能尝很多个,最后吃得嘴、脸都哆嗦,看见苹果都发怵。”
  2019年,陈学森团队成功解开红肉苹果的“生命密码”,选育出“幸红”“福红”“美红”“满红”4个红肉苹果,填补了国内该品种的空白。去年,相关成果荣获2020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是山东省果树领域第一项也是目前唯一一项国家技术发明奖。这也是陈学森团队继2015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后,第二次摘取国家科学技术奖。
  “农业科研必须接地气,解决产业当中的问题,帮助老百姓致富。”这是陈学森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历时15年,陈学森团队采用“果树多种源品质育种法”等苹果育种技术,于2015年育成晚熟梨新品种“山农酥”,该品种同时具备了皮薄、肉细、汁多、味甜、个大、耐贮等优良性状,被誉为“全能梨”,深受市场和消费者欢迎。按市场行情,其专利转化价值千万元,而陈学森却做了一个让很多人感到意外的决定:免费送给果农使用。“我想尽快在生产上推广,让老百姓见到效益。”他说。
  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留在农民家。在菏泽高新区吕陵镇朱海村的梨园,果农们刚经历了一个丰收季。果农张书金说:“我们种的‘山农酥梨’,比普通梨晚熟一个多月,市场价格超过10块钱一斤。今年一亩产梨6000多斤,这真是名副其实的‘致富果’。”
  40年的不断求索,陈学森先后选育出了20多个果树新品种及配套技术,并无偿送给果农使用,在山东、陕西等丘陵贫困地区累计推广800余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