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望山上长城岭

遥望山上长城岭

2022-12-17 大众日报 08版

  齐长城临朐段

  视频请扫描二维码观看

  □ 本报记者 张依盟
  本报通讯员 张梦圆
  大雪节气之后,开始进入仲冬时节。从古到今,描写齐长城的诗词颇多,其中清代祝植龄《穆陵停雪》云:“穆陵古道界青齐,路转峰回望欲迷。北近岘山岚气会,南临沭水暮云低。桓侯胜烈今何在,仲父高勋古未题。惟有阳崖含腊处,三春积雪画桥西。”诗里描写的穆陵关,是齐长城最重要的关隘之一,位于山东沂山以东的大岘山山口。
  据清光绪《临朐县志·古迹》记载:“长城在大岘山上”“今犹宛宛山际,沿沟壑伏,沿崖阜起,西接博山之岳阳山凤凰岭,东随大弁山入安丘界。”齐之边境,青州以南,则守在大岘;济南以南,则守在泰山。穆陵关是齐国之要隘,是齐国南境的重要门户,地势险峻,难以逾越,被称为“齐南天险”“齐国咽喉”。
  穆陵关发生了许多战事。义熙五年三月,东晋大将刘裕率军北伐南燕,越大岘山,取穆陵关,攻占临朐,后南燕亡国。南燕未派重兵把守穆陵关,致使晋军轻而易举获胜。穆陵关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重大的战略意义,为历代兵家所重。
  穆陵关现存遗址,面积2000多平方米,关楼处正中,为二层三拱门建筑,东西长约50米,南北宽近40米。关楼左右百米处,各有一高台,台之南面外凸约4米,似是“厢台”,其余面与城墙相连,台下有战国时期的瓦片等残存。据《东镇述遗记札》记载,穆陵关原有古碑碣十余幢,现如今,仅存有一幢明碑、一幢清碑和“齐长城遗址”的标志碑。苏轼《超然台记》有云:“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犹有存者。”
  这一带的长城大多建在山岭上。位于临朐县境内的沂山,气势恢宏,依山而筑的齐长城遗址尚存。沂山主峰玉皇顶,海拔1032米,有“鲁中仙山”之美誉。沂山玉皇顶段长城、桲根腿东岭段长城、沂山红石崖段山险等段落,使得沂山的历史气息更为浓厚。沂山风景区内的桲根腿东岭段属齐长城主线,始于南端桲根腿南山三叉,经燕子崖顶,顺山脊向东北而去,穿大关水库(长城湖),止于草山亭东山山顶。全长5137米,高程最大落差270余米。桲根腿南山三叉是桲根腿东岭段的起点,齐长城主线、支线交会于此,对整个齐长城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节点。
  安丘境内齐长城全长46.55公里,自太平山入境,沿与沂水分界线东行,完全进入市境内是在青石胡同,然后向东转南于浯河出境。关于齐长城安丘段的记载,明万历《安丘县志》曰:“八十里(县治西南)曰太平山上有长城岭”“古长城,一名长城岭,在太平山上。”安丘段齐长城由太平山入安丘,属东段长城。有研究分析,安丘段齐长城与临朐段齐长城修建于同一时期。
  安丘齐长城依山势而建,多以石块或沙土构筑,以山体陡崖为城,经过城顶山、峰山、悬崮山等诸多山峰。“山为有情三面立,花因无主四时开。”这是明朝安丘知县陈文伟描写城顶山的诗句。抗日战争时期,在城顶山遗址,发生了著名的城顶山战役,如今,尚存有作战时修建的战壕、指挥所掩体。
  齐长城诸城段全长49.85公里。清乾隆《诸城县志·古迹考》记:“长城俗名长城岭……城因山为之,起平阴之防门,缘太山北冈而东,蜿蜒千里,至日照滕家庄后入县境。”其中保存有遗迹者38.52公里,远眺如岭,气势宏伟。另外,在诸城西南部的墙夼水库大坝东端,墙夼村南岭上与五莲县交界处,还存有一段齐长城遗址,现存高0.3-0.8米,基宽2米,长约1100米。
  在这些遗址上,没有发现烽火台的遗迹,这可能与长城所经过的地形有关。齐长城多建在地势险要宜守难攻的山脊之上。所经之山,无论高低,必越过其主峰,而且附近的地表都覆盖有较厚的土层,这为修筑城墙用土提供了方便。据统计,齐长城在49.8公里内翻越了146个山头,这些山头远比人工修筑的烽火台高大得多,足能担当起瞭望敌情及放烟报警的作用,所以就不需要另建烽火台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马山顶部的长城墙基上曾经发现过一方刻石,石质属当地山石,暗褐色,底宽面窄,横断面呈梯形,刻面长0.75米,宽0.8米,厚0.4米,图像用阴线刻成,线条古朴粗重,自然流畅。画面由古文、人物和日、月、风、雨等自然景物构成。1992年,国家文物局专家组认为这是一件全国罕见的早期刻画,遂确定为国家一级珍贵文物,现收藏于诸城市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