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通讯员 王广勇
作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教育部“双高计划”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近年来,山东职业学院寻求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创新管理机制,通过“四个着力”打造职业教育科技创新“升级版”,服务地方发展。2022年我省有5所职业院校共获批10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其中山东职业学院立项5项。
着力搭建科研平台
该校围绕服务制造强国、数字中国建设,聚焦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建立了4个山东省高校新技术研发中心、2个山东省高校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和4个山东省职业教育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学校技能名师与行业企业技术专家、技能领军人才联手,一同攻关企业生产技术难题,合作开展技术创新、产品研发、成果推广,服务企业技术进步和转型升级。
搭建高水平实验室科研平台。该校围绕服务黄河重大国家战略、交通强国战略和我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全面对接新旧动能转换和省“十强产业”,投入近3000万元建立了“梧桐花开实验室”科研平台,组建以“双一流”高校博士为骨干、国内外知名专家为顾问的科研团队,联合齐鲁制药、华熙生物、济南地铁、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相关企业,开展科研攻关和技术研发及应用推广,助力企业发展提质增效。
着力引培“两高”人才
坚持人才强校,加大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引培力度。该校制定修订了《高层次人才引进管理办法》等系列人才政策,建立人才引进“绿色通道”,根据人才个人能力和发展规划,可聘到教学岗或教学科研岗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充分发挥人才专长,做到人尽其才。配套“一人一议”年薪制、人才助理制、按需组建科研平台等支持政策。近五年引进培养各级各类高水平人才85人,其中,引进高水平博士12名,自主培养博士9名,特聘学者教授18名。
坚持知能共进,发挥高技能人才集群效应。该校推进高技能人才“引培创新计划”,出台用好人才的支持政策,分类设置专业技术岗位,分类设置竞聘条件和聘期目标。打破技能岗位与专业技术岗位壁垒,打通高技能人才竞聘教师岗位通道。以岗位职责、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决定人才待遇。现已柔性引进“大国工匠”刘云清等各领域出类拔萃的技术能手和行业技能领军人才46人,运用“企业+学校”培养模式培养青年技能名师5人,全省行业首席技师1人,省大数据产业“引航专家”1人,成立技能大师工作室6个。
着力激活科技创新活力
创新“‘两院合一’模式”提升科研能力。该校挂牌成立铁道技术、智能制造、城市轨道、信息技术产业和生物工程5个研究院,强化二级学院的教学与科研职能,教师既承担教学任务,也承担科研和技术服务任务,教学与科研并行并重、相促相长、共进共生。研究院对接本行业(产业)科技发展趋势,开展科技攻关、产品研发,科教深度融合,综合打造成具有鲜明“山职特色”的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
设立专门机构服务科技创新深入开展。该校为建立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在原有科学技术与社会服务处职能基础上,成立了先进技术应用与创新中心,统筹5个研究院,强化服务职能,结对大院大所、产业园区、链主企业、中小微企业、行业协会,组建以博士为骨干的跨专业跨领域技术服务团队,着力开展技术应用攻关和成果转移转化,整体提升学校技术服务水平,更好地为生产一线服务。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统筹协调机制,从组织机构、转化流程、收益分配等方面健全管理服务体系,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构建科学评价管理体制激活科技人员科技创新活力。出台一系列制度文件,对科研工作实行项目负责制,对各类项目建立跟踪服务档案,最大程度降低对科研活动的干扰,切实减轻科研人员负担,有效调动了教师参与科研和技术服务的积极性。
着力地方服务能力提升
遵循乡村特色产业发展趋势和规律,该校积极探索科技赋能乡村产业振兴新路径,组建乡村振兴科技创新服务团队,设立科技扶贫专项,着力开展乡村科技振兴课题研究。近三年来,该校承担教育部研究课题9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河南省水体污染防治与修复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1项,开展横向课题研究60余项,获得国家专利授权37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62项。
该校充分发挥学校轨道交通特色优势和省级新旧动能转换公共实训基地、大数据人才培训基地、综合立体交通虚拟仿真实训基地的作用,主动承接国铁济南局、济南地铁、济南机场等企业员工新技术培训、技能鉴定培训,广泛开展退役军人适应性培训、新型农民培训,各类培训年均3.3万人次。积极发挥教师优势、教学实训资源优势,主动面向食品与药品企业员工、再就业人员等开展岗前培训、技术培训、安全培训等,横向技术服务及培训年均到账经费超过10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