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大管家”念起新农经
从提供农机服务向闭环的农业生态链升级

农田“大管家”念起新农经

2023-03-28 大众日报 08版

  □记者栗晟皓报道   眼下,小麦进入返青期,在日照各地的农田里,农机服务人员操作着大型植保设备忙碌在田间地头。图为在莒县刘官庄镇的麦田里,明众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的工作人员驾驶着自走式高杆喷雾机对麦苗进行“一喷三防”作业。

  □ 本报记者 栗晟皓
   本报通讯员 王立晓
  眼下,正值小麦返青时节,在莒县刘官庄镇的麦田里,各式机械化农具在田间地头“大展身手”。植保无人机在操作员的遥控下腾空而起,与自走式高杆喷雾机一同实施农药喷洒作业;一人多高的无人灌排机将地头蓄水池的清水源源不断地喷洒到小麦的叶片上……
  “我们刚刚完成了2.8万亩托管小麦的镇压工作。目前,正在有序实施小麦‘一喷三防’和麦田灌溉。”明众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邵明众告诉记者。刘官庄镇塑料产业发达,当地老百姓大多在企业务工,家中的农田往往疏于打理,通过土地托管和农机服务,不仅让百姓从农田中解放出来,还保证了粮食的稳产。
  悉心照料万亩麦田游刃有余,邵明众的底气来自合作社内近千平方米的现代化农机库。在这里,记者看到数十台个头高大、造型各异的农机设备整齐地停放在库中。“这是卷盘式喷灌机,喷洒半径达到65米,每亩地的喷洒成本只有10元,是人工成本的十分之一,效率却是人工的数十倍……”邵明众如数家珍一般向记者介绍着各种农业机械的用途。
  2004年,向来喜欢摆弄各种机械的邵明众从报纸上了解到农业机械化产业发展前景广阔,便抱着试试看的想法东拼西凑了2.2万元,购买了一台50马力的拖拉机,开始为周边村民提供耕地服务。“拖拉机一天能耕地40亩,扣除费用还能赚1000元,收入非常可观!”邵明众回忆说。
  尝到甜头之后,邵明众又购买了自动小麦收割机、玉米收获机等农业机械并雇用工人加入农机服务,他本人也迅速成长为农机使用“土专家”和万亩农田的“大管家”。2013年,邵明众发起成立了明众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服务链逐步延长到生产资料供应、粮食加工等领域,为当地农民提供“耕、种、管、收、销”一体化服务。凭借较强的农机综合服务实力,合作社还参与实施莒县粮食绿色高质高效项目,于2019年被评为“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
  农机在田间地头忙得热火朝天,邵明众也没有闲着,他正盘算着今年合作社的发展规划。“农业种植机械化是大势所趋,但是县内众多农机合作社的服务内容趋于同质化,而市场总量又十分有限,这使得合作社的利润空间不断压缩。”邵明众坦言。
  为了在同质化的竞争中脱颖而出,邵明众从去年开始另辟蹊径打起了秸秆的主意。他介绍,当前玉米和小麦秸秆的处置方式主要是粉碎还田、生物质发电、造纸和用于农作物保温。“但是,这些处置方式都有明显的不足之处,粉碎还田的秸秆在降解的过程中与农作物争夺氮元素,导致作物生长营养不良发生病害;运往发电厂和造纸厂再利用的运费高昂,利润空间小;用于农作物保温的用量较小,不足以将秸秆全部消化。”
  对此,邵明众心中产生了一个让秸秆“点石成金”的想法。在农机库内的一台高大的穗茎兼收玉米收获机前,他告诉记者:“这台机器在收获玉米的同时,能将玉米秸秆一并回收,一天可收获十几亩地。农户可以用秸秆来抵交农机收割作业费,大量的优质秸秆加工后变成黄贮饲料或饲料颗粒用于肉牛饲养,中等的做成燃烧颗粒,差的做成有机肥料,每亩可增收600—900元。肉牛在饲养过程中产生的粪便进行还田,不仅有利于改良土壤,还形成了闭环的农业生态链。”
  目前,邵明众已经建立了一个存栏量30头的肉牛养殖试验基地。“在不久的将来,村民可用现金或贷款入股的方式来合作社认养肉牛。”邵明众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头成年肉牛的体重约1300斤,销售价格约2.2万元。在一年多的生长期内,消耗饲料约8吨。其中,消耗黄贮饲料约4吨,由合作社统一供应,另外需要消耗的2000元精品饲料由合作社集中采购,除去购买保险、检疫、人工喂养等成本约1000元。“老百姓只需出购买牛犊的9000元钱,其他的都由合作社负责,来年还能再赚一头牛犊的钱。”
  在试验基地的牛棚内,健硕的公牛和带崽母牛趴在棚内悠闲地反刍着草料,小牛犊围绕在母亲身边蹦来跳去,邵明众的种养循环“新农经”正在快速“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