拂去金屑,仰见春台
谈薮

拂去金屑,仰见春台

2023-04-09 大众日报 06版
□ 李路阳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其中谚语一类更是精妙,数行之间书尽人生智慧,为迷茫之人指点迷津。可有人会问,谚语中,往往互相矛盾,该如何理解?譬如,“不蒸馒头争口气”和“退一步海阔天空”;再如,“三个和尚没水吃”和“众人拾柴火焰高”。如此种种,难辨对错,究竟孰是孰非?
  “金屑眼中翳,衣珠法上尘”这句著名的禅诗,虽然讲的是学禅明道,但也点出了一个朴素的道理:世间万物,没有绝对的正确,也没有绝对的错误。金屑虽贵,落眼成翳。很多时候,事物随着条件、立场和角度的不同,发挥的作用是完全不同的。谚语也是这样,不具体分析当时当地的具体条件,片面理解套用,精妙的人生智慧就会变成眼中金屑,徒增人生的痛楚。
  所谓谚语,就是古人积累的经验智慧。“不蒸馒头争口气”是让人们在遇到困难时鼓足勇气、增强信心,要的是一个催人奋进。可如果是为蝇头小利与别人发生争执,“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却是真知灼见,理智地退让,才会带来宽松的环境。“众人拾柴火焰高”,往往是艰苦时期,大家目标一致,一呼百应,要的就是众擎易举、众志成城。但是在平常生活中,想把一件事情做好,设规立矩却是比振臂一呼更为迫切。不然,不但没水吃,恐怕还要饿肚子。
  想让谚语正确指点人生,关键还是要明确当下,洞察自身,看清楚客观实际,才能够正确分析,选对自己真正适用的人生谚语。
  两千多年前,摆在司马迁面前的曾有两条路。再度获禄的金爵玉位,还是以死立节的匾额题字?他认清了自身,找到了“通古今之变”的定位。于是这两个选择,他哪一个都不屑。他选的是“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忍辱负重,坚守自己的价值观,终“成一家之言”,留给后世千秋华章。陆羽满腹诗书,却无意科场。他遵循自心,跟随智积禅师,一生浸入茶盏,终成一代“茶圣”。揆诸当下,人人面临选择,只有清晰认知自己的优缺长短、志向所在,才能选对自己的“人生谚语”。
  一则“谚语”,如“窗中之景”。有时人人都说美,只要自己觉得景色不喜,也不必太执着于“向前窥窗”,逼着自己附和。敢于质疑,敢于创新,仰头远望,往往却见春台。
  1900年,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了能量量子化理论,在当时社会推崇经典物理学的背景下,备受冷落。但是爱因斯坦却发现它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光量子假说,解决了经典物理学解释不了的光电效应。齐白石老人,一生醉心国画创作,但也不是固守传统,他与法国画家克罗多经常探讨画法,着力吸取西洋画法的构图、着色和意趣,一代名家的眼光与心胸,终达奇绝之境。
  无论何时何地,只有对当下情势和自身定位有清晰精准的认知,方能精研覃思,拂去眼中金屑;才会求变求新,赏得春台良景。我们生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成功人士们的厚黑学、成功经、经验谈,所谓的“格言谚语”纷至沓来,砸得脑门儿生疼。道理嘛,自然是有的,有的还相当正确。但是,于每个人而言,是否适配,就需要去科学甄别,择良谚而从之,以达正途。反之就如冬扇夏炉,反误大事。
  体无常规,言无常宗,物无常用。只有根据当时客观情势和自己的实际情况,客观分析、科学思辨,创新变通,才能选对自己的“人生谚语”,欣赏人生更为精彩的春台之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