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古老技艺注入新活力
济宁市援疆指挥部保护民族非遗资源,打造特色文旅产业

为古老技艺注入新活力

2023-04-10 大众日报 07版
  □ 本报记者 高 峰
   本报通讯员 秦宣凯  
  3月25日,新疆英吉沙县第十二届杏花节及系列文旅活动开幕。来自山东、广东、湖北等地的大批游客徜徉在“中国第一大杏园”赏花品香,当地独具特色的土陶村、小刀村、小刀博物馆等景点让他们流连忘返。
  看到这一切,最高兴的莫过于济宁市援疆指挥部的援疆干部们了。他们兴奋地告诉记者:“全力保护提升民族非遗资源,打造英吉沙特色文旅产业,我们这样援疆的路子走对了!”
  “来到这里我们就思考来援疆为什么?在疆干什么?将来离疆留什么?”一入疆,济宁市援疆指挥部的班子成员便全身心投入到社情、民情、县情的调研中。
  英吉沙县具有千年历史的新疆民间绝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达瓦孜,曾因高空王子阿迪力而在全国轰动一时。但随着阿迪力年龄增大,年轻的演员流失、培养难,该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外出难、活动少、收入持续下降、人才培养难以为继的生存危机。英吉沙独具特色的土陶、英吉沙小刀等也因多种原因,难以形成产业优势。这些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发展、传承困局。
  针对英吉沙县工业基础薄弱,但自然资源、旅游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的特点,济宁市援疆指挥部制定了英吉沙非遗特色文旅产业发展思路。围绕“规划先行、创新驱动、文旅融合、特色鲜明”的定位,第十批济宁市援疆干部对英吉沙的4项国家级非遗“达瓦孜、土陶、小刀、模戳印花”等进行了系统性、抢救式挖掘,以规划建设“英吉沙特色非遗小镇”为抓手,对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全面挖掘、提升,为这些传承千年的古老技艺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济宁市援疆指挥部以特色非遗小镇为平台,投入援疆资金1.3亿元,建设可容纳观众600人的室内杂技表演场馆——鲁疆达瓦孜非遗演艺中心和土陶博物馆、刀王故居、模戳印花布大师工作室等,打造集游客集散和非遗产品生产、展示、销售、交流等功能于一体的非遗产业链,完善土陶人餐饮、农家乐、特色民宿等接待服务设施,带动群众回村开店创业,让非遗文化真正“活起来”,成为当地招揽游客的金字招牌。
  地方有了,人气旺了,如何才能让这个好形势持续下去?济宁市援疆指挥部把功夫又放在了非遗传承人团队建设上。2022年以来,济宁市援疆指挥部投入援疆资金260万元,加强对当地非遗传承人的培训力度。同时,由济宁市援疆教师牵头,在英吉沙县技工学校开设“土陶烧制技艺”和“小刀制作”两个专业,实行学历教育,培养技术工匠型学员70余名,建设了一支数量充足的非遗传承人队伍。他们还助推芒辛镇成立非遗技艺协会、制作合作社,建设非遗制作工坊,通过师带徒等形式,使从事土陶制作、小刀加工的村民达到260多人。
  为了走出去、请进来,济宁市援疆指挥部牵线搭桥,促成济宁杂技团与英吉沙达瓦孜艺术团结对共建,邀请山东、新疆杂技专家排练融舞蹈、杂技于一体的新达瓦孜杂技剧目;促成泗水柘沟国家级非遗黑陶传承人与英吉沙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结对,邀请江西景德镇瓷器制作技艺传承人到英吉沙交流指导,有效解决了筛土过粗、气泡开裂、上釉不均等技术难题,使土陶制作技艺实现了质的提升。2022年8月,英吉沙土陶制作成功入选新疆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十大绝技”。
  为了让国家级非遗达瓦孜再现当年风采,济宁市援疆指挥部还组织达瓦孜艺术团赴山东济南、济宁、泰安、东营、日照五市进行巡回演出,让南疆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首次进山东巡演。为了提升英吉沙县的知名度、美誉度,指挥部还围绕四大国家级非遗,制作了“指尖造物—英吉沙土陶”等系列专题片、短视频,在新疆首次将四大国家级非遗进行全媒体展示,组织了“山东人游喀什”“喀什人游英吉沙”等活动,英吉沙县非遗文旅品牌在新疆旅游中的热度越来越高。2022年以来接待外省及本地游客突破48.8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