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心育人 淬火成钢

立心育人 淬火成钢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三步”走活定向培养军士之路
2023-05-11 大众日报 10版
  □ 本报通讯员 蒋庆栋
   本报记者 王 原

  齐鲁育英才,强军竞风流。前不久,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培养的又一批近600名定向军士生踏上军旅征程,为现代化军队注入强劲新鲜血液。2013年定向培养军士试点开班以来,该校紧跟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步伐,在实践中构建“部队+院校”有机融合的军士生培养模式,打造“校中强军”定向培养军士品牌,输送了一批又一批定向培养军士人才。
走深
打造内涵式发展之路

  深化顶层设计。试点办学之初,潍坊工程职业学院聚全校之力,借兄弟院校和部队专家之智,从理论研究到办学实践,不断深化对“培养什么样的军士人才”和“怎样培养军士人才”两个层次的认识,瞄准定向培养方向,准确把握培养定位,严格按照“突出育人特色、强化职业能力、塑造军士特质”的办学原则,为部队培养“政治思想过硬、专业文化过硬、专业技能过硬、作风养成过硬、身心素质过硬”五个过硬新型军士人才,打造内涵式发展之路。
  深抓教学质量。该校确定政治思想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带兵管理能力、施教组训能力“四种能力”培养目标,着力在讲好思政课、过好政治关,讲好专业课、过好能力关,讲好品德课、过好作风关上下功夫,在与部队共同制订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以专业课为主突出培养专业技能,以军事理论课为辅凸显“军”字特色,保证军士培养紧贴部队需求。
  深创特色文化。该校成立军士学院,借鉴军队院校做法,采取“部队化编成,规范化管理,军校化教学,全方位育人”的管理育人模式,强化军事文化建设,在公寓楼、教学场所等布置体现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展栏、刊板等,营造浓厚军营文化氛围;运行“军营+学院”军事训练管理制度机制,参照部队基层组织机构设置,在军士学院设立连、排、班编制,全面推行军事化管理,规范作风养成,实现校门与营门“零距离”对接。
走实
打造高质量发展之路

  建实师资队伍。在教师队伍建设上,该校打造了一支“精理论、熟技能、懂军事、会管理”的优秀教学团队。4个专业共配有教授、副教授30余人,硕士以上教师百余人,“双师型”教师比例均达到95%以上,从部队和军校引进教学管理人才10余人,2项军士教学成果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和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
  挖实引流渠道。为提高办学知名度和加大交流合作,该校多次在全国招收军士工作业务培训会,火箭军、陆军军地联席会上作典型发言,承办火箭军军地联席会、火箭军首届电工电子技术大赛等活动。经多年探索实践,定向军士培养从面向1个兵种、1个专业,发展为面向2个兵种、4个专业,在多省招生,在校军士生近2000人。强化宣传效应,推动招录学子优中选优,生源质量逐年提高。
  夯实研训平台。持续强化“专业实践平台、军事训练平台、信息资源平台、科研创新平台”建设。其中,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实训基地被确定为中央财政支持建设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建成柴油车维修等实训基地,通信技术等专业投入数百万元升级改造实训室。同时,还按照军队院校教学评价标准,健全完善军事训练场地设施,新建器械训练场、综合战术训练场。
走新
打造可持续发展之路

  学训出新。该校拓展教学训练广度深度,组织参观孟良崮战役纪念馆等主题教育活动,邀请全国人大代表王晓霞等作报告。在教学实践中,牢固树立以任职岗位为导向、能力素质为本位的教学理念,在大力推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探索实践具有部队特色的“讲、演、练”一体化教学模式,强化实训,坚持理论进车间、实践进课堂,使专业技能培养更有针对性、实效性。
  融合出新。与部队建立协同育人机制,在共研共商中走出军地融合新路子。多次深入部队调研,与6家部队院校签订军地联教联训协议,明确“部队留得住、岗位用得上、未来能发展”的培养定位,人才培养过程中紧跟部队武器装备发展,适时调整专业方向、修订培养方案,形成专业建设与部队发展需求同步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其次,吸收借鉴,与兄弟院校交流探讨育人举措。牵头成立火箭军首个定向培养军士院校教育联盟,共同探索课程改革,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推动优质资源共享,探索出一套“项目+任务”模块化军事课程体系,“平台+模块+拓展”岗位任职课程体系。
  育才出新。日前,该校承训的8届军士生,已有近3000名定向培养军士人才光荣入伍,军士培养工作得到了部队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其中,500余人立功受奖,800余人在旅团级比武中获奖,1200余人成为连队骨干,18人考入军官院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上,有10名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培养的军士人才参加阅兵,接受祖国和人民检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