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20年把毕业展办成博览会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以“设计力量”赋能产业创新发展

连续20年把毕业展办成博览会

2023-05-18 大众日报 03版
  □ 本报通讯员 李晓晓
  本报记者 刘一颖
  5月18日,山东工艺美术学院“设计·生活”设计艺术博览会暨本科生毕业作品展在济南舜耕国际会展中心开幕。涉及视觉传达、工业、建筑、手工艺、服装、家具等数十个艺术设计门类的1839件(套)设计作品亮相展览。
  这是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深入社会、开放办学、接受社会评价,系统展示实践教学成果的第20个年头。“我们把毕业展以博览会形式向公众展出,并以此建立毕业生就业洽谈会机制,能够更好地检验人才培养成果,搭建起学校、学生、社会各方共同参与、交流建构的平台,构建起书本课堂、项目作品、应用评价之间的超链接。”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潘鲁生介绍,在历年的博览会上,创意新颖、工艺精致、贴近生活的学生毕业作品总能得到社会各界人士青睐,社会采用率年均在26%左右。
  这正是山东工艺美院坚守“为人民而设计”使命,坚持“以特色求发展”道路的生动实践。2023年,恰逢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建校50周年。近半个世纪以来,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扎根齐鲁大地,围绕设计艺术教育特色,培养了一大批具有“科学精神、人文素养、艺术创新、实践能力”的创新型应用设计人才,取得了丰硕的办学成果。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动态调整
  日前,学校新媒体艺术专业毕业生赵奉时收到了百度UI设计师岗位的入职通知书,主要从事用户体验设计工作。“在校期间,学校提供校外实践平台,让我有机会走进企业,切身感受行业发展动态,提升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他说。
  紧跟行业发展步伐,积极服务国家战略及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提升传统专业,限招、淘汰弱势专业,前瞻布局新兴专业。潘鲁生介绍,与赵奉时所学的新媒体艺术专业一同新增的专业,还有智能交互设计、数字媒体技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学校逐步形成学科支撑、产业行业需求、协同育人为导向的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实现跨学科的合作赋能与聚力突破。在2022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有6个A+专业上榜,A+专业数量位列全国艺术类院校第六。
  面向经济、文化、社会发展主战场,学校积极构建“专产对接”专业集群。例如,为推进设计教育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学校打造展览展示、设计教育培训、创意商品设计开发等专业集群;以工业设计、产品设计为核心组建的专业群,对接智慧海洋、医养健康等产业。学校在加强基础课程教学的同时,提高实践教学课程所占比例,构建以实践教学为主导的课程体系,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推进产教融合,师生研发产品填补国内空白
  青岛上德真源游艇制造有限公司生产的全铝合金消防清洁船,主要用于海洋消防、漂浮物清洁、水面救援和港口引导牵引等领域。因具有密度低、强度高、耐腐蚀性强等优点,备受市场欢迎。这一成功填补国内全铝合金消防清洁船建造空白的产品,正是由山东工艺美术学院船舶工业设计研究院师生团队与公司共同研发而成,这也是学校以设计赋能产业发展的创新成果之一。
  “设计创新是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也是推动经济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设计如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新时代的重要命题。”潘鲁生认为,设计作为产业升级的重要驱动力,要切实发挥服务国家战略、引领美好生活、对接产业发展需求、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近年来,学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守“为人民而设计”的艺术使命,先后举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创作”“为人民而设计”“大美颂赞 百年辉煌”等一系列主题创作实践,用专业创作优势传播正能量、增强凝聚力。积极推进产教融合,学校从办学特色和学科专业集群出发,对接文化创意产业领域相关需求,全力推动“专业群+企业群+产业群”协同创新的实践模式。2021年,现代手工艺术学院学生创作的16件设计方案被合作企业全部采用,并参加中国国际家用纺织品及辅料博览会,受到各界好评。
  积极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学校成立“黄河民俗文化建设与规划”工作专班,以传统村落与民俗文化资源为核心内容,开展黄河文化实地调研实践活动,推进黄河文化资源的采集与业态研究,现已完成山东省沿黄9市25县(市、区)调研并梳理完成100余个重点项目。
  根植中华文化沃土,让文化“两创”可观可听可触
  在一些重大会议活动现场,总能看到潘鲁生带领师生团队忙碌创作的身影: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招待会上,剪纸纪念品《普天同庆》、面塑作品《盛世欢歌》好评如潮;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国礼、国宴用品、视觉形象系统、艺术品与陈设、服装等5大领域设计任务,由学校设计团队完成;承担上海世博会山东馆、“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山东展区等设计服务工作……
  学校在设计界独树一帜,得益于传承与发展了中华传统造型与造物观念。“传统设计思想蕴含丰富的中华造物智慧,也包含优秀的设计思维,是建设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基础,更是设计创新的文化源泉。”潘鲁生说。
  根植中华文化沃土,学校立足传统工艺教学优势,构建“两创+双造”课程体系,打造“新六艺”创新课堂、山东手造定制课堂等。坚守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养成教育”,实施卓越设计人才养成计划,积极开展项目教学,鼓励民生设计,以艺术设计传承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切实培养和提升师生的文化使命感和设计责任感。
  民艺学是推动中华传统工艺创新发展的重要学科基础,学校不断加强民艺学学科研究,承担完成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主编国内首套成系列展示中华农耕时代民间造物艺术的原创作品《中国民艺馆》丛书。同时,学校积极探索,通过数字技术“活化”传统文化资源,为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宋代名画《大驾卤簿图》进行图像场景数字化,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理念的传播提供了可观、可听、可触的体验式感知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