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李丽 胡羽
“治病救人是医生的天职,医生不仅需要终生学习,掌握已知,服务患者,还要探索未知,哪怕是探索到一点点前人没有解决的科学问题造福患者,都没有遗憾。”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副校长、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皮肤病医院院长张福仁,从事皮肤病临床诊疗和防治研究工作38年,代表作两度发表于临床医学顶级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吴阶平-保罗杨森医学药学奖等。他率领团队组织国内外大合作,发现了导致麻风危害发生的风险靶点,揭示了麻风危害发生的免疫遗传学机制,实现了临床转化和在国内外的推广,把防治麻风危害的举措由“早诊、早治”提升至预防危害发生的新阶段,为创造一个没有麻风的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
中国已“基本消灭”麻风的说法,让不少人以为这一古老病症已彻底退出历史舞台。“麻风在中国依然存在。事实上,在新世纪的第一个10年里,全国每年新发麻风病人并未减少。”张福仁介绍,所谓“基本消灭”,是指麻风患病率低于十万分之一。但截至2010年,全国仍有278个县(市)未“达标”,且麻风致残、毁容等直接危害,和治疗过程中发生的重症药物不良反应甚至致死等次生危害依然存在。
氨苯砜是治疗麻风的特效药,但是有1%到3%的患者服药后会产生不良反应等次生灾害。“什么样的人容易得麻风?为什么?服用氨苯砜后谁会发生不良反应?为什么?”两个“为什么”燃起了张福仁解决临床难题的斗志。
流行病学分析发现,麻风的密切接触者中只有不到1%的个体会感染麻风并发病,如何发现这1%的高危人群是项目组首先要解决的科学问题。张福仁领衔的项目组以关于麻风遗传易感性的研究揭示了麻风患者的天然免疫遗传缺陷,该缺陷导致麻风菌不能被宿主免疫细胞所杀灭,从而导致麻风的发生。这一发现颠覆了麻风是烈性传染病的传统观念,改写了麻风在教科书上的定义和人类遗传学百科全书的4条内容,后被评为2010年中国科学界十大研究进展。
如今,项目组还构建了基于风险基因的麻风风险预测模型,开发了筛查芯片,可以通过基因检测的方式,锁定麻风发病高危个体,开展精准化预防,改变了既往“一人发病,全村吃药”的传统模式,为消除麻风原发危害奠定了科学基础。
关于第二个“为什么”,张福仁带领团队成功找到了导致用药后不良反应的风险因子,成功研发了风险因子筛查试剂盒,为全国所有服用氨苯砜的患者提供疗前检测,预防了药物高敏综合征的发生及其导致死亡的情况发生,至此,麻风的次生危害得以消除。
这样的临床研究使张福仁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21年)并荣获“吴阶平-保罗杨森医学药学奖(2019 临床医学)。他的工作获得国际同行的广泛认可,被国际麻风防治协会推选为副主席(2022年)并受WHO邀请参与制定了《全球消除麻风2020-2030规划》以及《WHO关于阻断麻风传播及消灭麻风的定义、标准和指标的报告》。
张福仁表示,现在以及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麻风危害都将依然存在。但治愈的麻风患者没有传染性,新发病人在服药24小时后也不会传染。“科学技术的进步使麻风可防可治不可怕已经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