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孙红芹 李淑冉
记 者 张海峰 报道
本报武城讯 “新婚要讲新观念,陈规陋俗抛一边。大操大办犯不上,勤俭孝亲美名传!”近日,一场曲艺宣讲活动在武城县老城镇大赵庄社区举行,宣讲员谢永辉手拿锣镲,讲述着新时代移风易俗的生动故事,台下掌声阵阵。今年以来,武城县通过在机制、形式和品牌三个方面探索创新,实现为基层宣讲增动力、添活力、汇聚影响力,切实增强基层宣讲实效。
机制创新方面,武城县组织2000名宣讲员和志愿者走基层、到一线,开展“敲门行动”,通过调研式走访征集130余类问题和需求,建成宣讲“主题资源库”,通过线上“宣讲超市”将宣讲内容梳理、细化、分类“上架”,在“一点一接”之间完成一次宣讲供需。同时,建立“一讲一报”信息共享机制,在“爱武城”客户端开设宣讲品牌专栏,今年以来,已通过专栏发布宣讲信息1500余场。
形式创新方面,武城县在定期举办“报告会”和“大讲堂”的基础上,注重网格化“微课堂”的作用,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农家书屋、“学习强国”线下空间和休闲长廊等500余处群众活动场所化为网格化宣讲阵地。以“政策理论+鲜活事例+现场互动”的方式,积极回应群众所想所盼,开展“大槐树下的故事”“家庭宣讲站”“运河畔讲堂”“团团公益课堂”等30余个主题系列宣讲活动1.3万场,受众约30万人次。
品牌创新方面,武城县多面开花。武城镇以家风创建为抓手,创新“理响开槐”家风宣讲品牌,开展家风主题宣讲活动30余场;鲁权屯镇以“三句半”宣讲形式深化为老为小志愿宣讲50余场,打响“鲁言新声”宣讲品牌;郝王庄镇倾情推出“郝和亭”微宣讲,干警化身政策宣讲员,以唠家常、论是非的方式,调解矛盾纠纷50余次……
此外,武城县依托运河文明实践带特色资源优势,先后创作出群口快板《卫运河畔我家乡》、双人快板《我们都是追梦人》、单人快板《订婚风波》等脍炙人口的宣讲作品,开展“运河文化”系列宣讲活动200余场,让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群众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