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报记者 范薇
本报通讯员 李峰
初冬的夜晚,寒意阵阵。济南西机务段兖州北整备车间电器组工作间仍旧灯火通明,内燃机车钳工、高级技师岳恒玉紧盯着手中的万用表,将红黄颜色的针脚交替移动,认真观察着读数变化,这是他发明的查找故障新方法。
岳恒玉所在的段区承担着京沪、兖石、瓦日等重要线路货物运输任务。近年来,随着电力机车运行里程延长,高精度的微机电子显示方面的故障时有发生。以往遇到这种情况,通常也只能更换整个屏幕,成本不低。岳恒玉独辟蹊径,提出根据电子配件不同信号的流程和通道来判断故障点位的思路。他通过维修显示屏主板排除故障,成功将配件修提升到芯片修的级别。
毕业于西安铁路运输学校的岳恒玉,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济南铁路局第一批电力机车专业技术人员。1995年,段上机车逐步转型,由东风型到韶山型,由内燃到电力,电器件多了起来,岳恒玉幸运地成为电器组的一员。有基础、爱琢磨、专业对口的他上手极快。同时经过潜心进修,他的技术突飞猛进,很快便成为车间的电器专家。
时代列车飞速前进,随着和谐型电力机车广泛普及,电器越来越智能,给乘务员操作带来安全和方便的同时,也给岳恒玉这些老检修人员提出了新挑战。2018年起,全国铁路开展货运增量三年行动,承担主要货物运输任务的济南西机务段运量激增,机车供应吃紧,检修停时缩短,是挑战也是机遇。如果有故障找厂家,不但成本高,维修周期也长,看到机车因故障而影响运用,一种强烈的责任感激荡在岳恒玉内心,他勇敢揭榜,要攻下高级配件自主修这个难关。
娇贵神秘的显示屏、小过指甲盖的集成块、细如发丝的电线路——挑战面前,岳恒玉站了出来。面对“罢工”的配件,他精准分析设备故障成因,对照图纸,摸索电源工作原理,分析故障点,对故障元件配型,采购维修必备的常用工料和常见故障所需电子元件,顺利完成修复。总结经验,车间因势利导成立创新工作室,由岳恒玉担任负责人,他这个“草根专家”与技术人员一道开发显示屏维修平台,承担技术攻关和修旧利废工作,创新思维不断迸发,工作成效加速显现。
2018年至2023年,岳恒玉先后荣获“最美工匠”“十大节约能手”“全路技术能手”“经营创效先进个人”“济铁工匠”等称号。伴随荣誉的不只是鲜花和掌声,更多的是辛劳与汗水。他在完成既有生产任务的情况下,加班加点刻苦钻研,从无到有,承担并完成机车微机屏和制动屏常见故障的研修任务,累计修复62台次,既助力机车良好供应又保障铁路运输畅通,创造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