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碱滩上开启一校三区办学新格局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支援建设39年间,烟台大学实现质的飞跃

盐碱滩上开启一校三区办学新格局

2023-11-29 大众日报 14版
  □ 本报记者 杨秀萍
   本报通讯员 孙 艳
  11月25日,一场大雪过后,烟台气温降到了零摄氏度以下,但烟台东山宾馆会议室里却暖意融融,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山东省政府、烟台市、烟台大学的代表们坐到了一起,筹划现在,展望未来。
  当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支援烟台大学建设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召开。会议以“落实教育部与山东省、山东省与北京大学、山东省与清华大学战略合作协议,持续提升烟台大学学科建设水平,服务山东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为主题,畅叙援建友谊,共谋发展愿景。
  时间拨回到1984年,烟台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第一批对外开放城市。但当时有着800多万人口的城市,却没有一所综合性的大学。这意味着人才来源短缺的局面不可避免,也势必将影响烟台经济社会的发展。于是,一场集国家、地方和人民群众合力的援建开始了。
  1984年6月27日,烟台大学筹建工作会议召开。随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各自抽调管理、教学、科研骨干,离开未名湖、清华园,来到黄海滩,支援烟台大学建设。
  会上,作为见证者和建设者的清华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曾嵘说:“北大清华援建一个烟台大学的工作是非常有意义的。2014年在两校援建30周年第十二次的研究会上,我们达成一个共识,而立之年让烟台大学在办学规模和办学层次上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变化,现在不但‘立’起来了,而且‘立’得不错。”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副校长朴世龙说:“1984年,时任北京大学副校长的沈克琦先生受学校委托,担任烟台大学第一任校长,为烟台大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多年来,一批批北大学者、业务骨干与烟大师生一起弘扬‘海纳百川 敢为人先’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推动烟台大学办学规模、办学层次实现了质的飞跃,综合实力与核心竞争力稳步提升。”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长期共同援建已经成为烟台大学在全省、全国高等教育领域最独特、最鲜明的办学特色。”烟台大学党委书记张殿臣表示。如今,援建会议已经开到了第十四次,39年间,省市两级共同努力,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倾力援助,让烟台大学从盐碱滩上的几栋教学楼转变为一校三区的办学新格局。
  作为山东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如今的烟台大学已成为省市共建高校,从最初的11个系、800多名师生,发展到目前的23个学院、3万多名师生,由培养本科生为主,发展到本硕博多层次办学,入列山东省“强特色”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学科建设高校。该校化学、药理学与毒理学、工程学、材料科学4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32个本科专业入选国家级和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研发出中国首个治疗抑郁症的1类创新化药、中国首个在美国获批上市的中枢神经系统创新微球制剂……
  今年5月,教育部与山东省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明确继续支持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援建烟台大学,为烟大加快实现高水平学科建设新突破、更好服务山东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提供了宝贵机遇。8月,由烟台市投资26亿元、总占地1000余亩的“交钥匙”工程——烟台大学八角湾校区一期工程顺利投入使用,开启了烟大一校三区的办学新格局,具有里程碑意义。
  “两校援建给予了烟大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强大底气和澎湃动力,烟大人永远饮水思源、不忘根本。”张殿臣说。据介绍,为持续加强新形势下两校援建工作,烟台大学还聘请两校三十多位知名专家学者担任高质量发展战略咨询专家和教师培训专家,并将以此次援建会为契机,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持续深入开展合作,联合开展干部教师双向任(挂)职交流、优化学科专业布局、联合开展科研攻关、共同培养研究生,携手为山东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注入强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