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鲁北区域医学新高地
多个学科跻身“国家队”,诊疗服务能力持续提升,滨医附院——

打造鲁北区域医学新高地

2023-12-01 大众日报 15版
  □记者 王凯
  通讯员 卫建 刘飞 徐彬 芳芳 报道
  本报滨州讯 近日,滨州市滨城区居民李树生(化名)突发心肌梗死,经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简称:滨医附院)胸痛中心绿色通道紧急抢救,顺利康复出院,在家门口享受到了国家级水平的诊疗服务。抢救急危重症病人,与死神赛跑,能抢一秒是一秒的速度与效率,已使滨医附院成为鲁北区域医学新高地。
  聚焦学科建设,实现多学科联合、跨学科集成、学科群发展。据滨医附院党委书记赵景刚介绍,近年来,滨医附院紧紧围绕保障人民健康、解决群众看病治病问题,对标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指标体系,系统梳理专科建设短板弱项,着力推进国家临床重点专科项目建设,形成高峰学科、特色亚专科、特色医疗组,打造重点专科集群。
  跻身“国家队”,彰显硬实力。该院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不断打造学科优势,先后成立了“烧伤治疗与康复”“生殖疾病”两个院士专家工作站;有7门学科进入2021年度中国医院科技量值(STEM)百强榜;目前获批省临床重点专科、精品特色专科、中医药重点专科等29个,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分中心6个,省级重点专科数量稳居省内前茅。成功创建为国家卫生健康委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基地医院、全国首批消化道肿瘤MDT试点医院、国家消化道早癌防治中心联盟单位、中国房颤中心建设单位。
  今年3月,滨医附院康复医学科获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填补本地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的空白,跻身全国规模较大、功能设置较完整、设备齐全、技术成熟、医教队伍精良、国内一流、省内领先的康复医学中心行列,多项技术达到国内知名或领先,省内绝对领先水平。随后,滨医附院再次跻身“国家队”,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获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学科全面诊疗能力稳居全省前列,奠定了引领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优质高效服务患者的坚实基础。
  实施流程再造优化,畅通疑难危重疾病救治生命通道,提高区域急诊急救质量和效率。滨医附院聚焦重点,精准施策,大力推动院内多学科协作及急危重症患者救治流程优化,畅通1分钟办理入院、50~100米完成急诊检查检验和200米内到达手术室的高效、无缝隙诊治流程,为危急重患者赢得最佳救治时间,成功建成国家级高级卒中中心、国家级胸痛中心、省级创伤中心、省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大批急危重症患者得到快速、规范、有效处置,救治成功率大幅提高,医院在疑难、危重、复杂、罕见疾病诊治方面居黄河三角洲区域领先水平。
  肩负起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和黄三角医学中心的责任使命,持续技术创新为医院发展注入新活力。近年来,滨医附院充分发挥引领作用,不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在省内较早引进了ECMO(又称人工膜肺),用于心脏和(或)肺急性衰竭的危重病人救治,在抢救ARDS、猝死等患者的抢救中发挥着重大作用,近三年开展ECMO救治成功率达60%,为危重生命构建起更加强大坚实的屏障。
  目前,滨医附院开展的异基因干细胞移植技术、自体移植技术、微移植技术等,可以满足大多数血液病人的需求;手术无痕技术稳步发展,经脐腹腔镜微创手术、全胸腔镜微创手术、经鼻颅底肿瘤微创手术、超声引导下甲状腺消融术等已成为常规开展的手术方式;医用机器人在临床手术中应用日益广泛,手术技术已经非常成熟,骨科机器人辅助下股骨颈骨折、膝关节镜韧带重建术以及骨盆、髋部骨折治疗等相继开展;血液净化、人工肝支持、肾脏替代治疗等脏器功能支持技术挽救了一大批重症患者的生命,造福区域内的人民群众,使他们享受到了更加优质的医疗资源,明显改善了患者的就医体验。
  赵景刚表示,医院将坚持内涵式高质量发展战略,全面加强学科、人才队伍建设,推动临床技术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增加优质医疗资源总量,优化完善医疗服务模式,提升疑难危重疾病诊疗能力和医疗质量服务水平,打造鲁北区域医学新高地,建设“优势突出、人民满意”的现代化区域医学中心,增进人民群众健康福祉,助力健康中国、健康山东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