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杨秀萍
本报通讯员 常 静
27名队员参赛,斩获5金、6银、3铜,涵盖接力、竞走、跳远、跳高、铅球、铁饼等多个田径项目;从全省参赛的30余所高校中脱颖而出,团体总分位列全省甲组参赛高校第一名……在刚刚结束的2023年山东省大学生田径锦标赛中,滨州医学院交出了一份优异的成绩单,这是继2021年山东省第十六届大学生运动会田径比赛后,滨州医学院实现的又一次新突破。
“这次比赛,最重要的收获其实不是夺冠,而是将勇于突破、享受奋斗、始终进取的精神发挥到了淋漓尽致。体育精神是相通的,通过比赛,让学生们学会怎样去克服困难、去坚持到底,这才是最大的收获。”滨州医学院体育教研室主任杨焕海表示,作为一所专业类院校,无论是体育竞技人数规模,还是财力支撑,滨州医学院都不占优势,能够从赛事中异军突起,得益于该校在培养理念和实践路径上下的功夫。
近年来,滨州医学院始终坚持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五育”并举,着力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其中,体育在整个教育全局中的重要性前所未有地凸显。如何将大学体育上升到凝心育人的高度,成为滨州医学院体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滨州医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教学部主任杨忠介绍,该校全面创新体育发展体制,重塑体育教学评价,着力增强体育教学的整体性、协调性、平衡性、包容性和可持续性。与此同时,深化体教融合、思政导入,充分挖掘体育运动与集体荣誉、个人奋斗等方面的内在关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实施智能护航,强化体质测试,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把健康素质作为评价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指标。学生体育课程的成绩由期末考试(50%)+体测成绩(30%)+课堂日常表现(10%)+理论考试(10%)组成,学生在毕业时体测成绩必须达到国家标准才能毕业。此外,还针对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体育运动技能、体育训练和达标情况,制定详细的量化标准,在此基础上选优组队,集中培训,统一备赛。由此,逐步形成“全程化、标准化、精准化”体育育人闭环。
滨州医学院还深耕劳育沃土,创新打造“上医劳育”品牌,出台《滨州医学院全面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工作实施方案》,成立专门的劳动教育教研室,并于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在大一年级全面开设劳动教育课程,成为全国少数率先开设大学生劳动教育课程的高校之一。
眼下,滨州医学院已形成了“劳动理论+劳育思政+医本劳育+创新劳育”四位一体的立体化教学体系,形成了有心、有效、有特色的劳动教育方案,引导新时代大学生真正懂得劳动创造价值、劳动创造幸福人生的道理。
“德育作为高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其质量日益成为衡量高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滨州医学院党委书记孙祥军介绍,在德育方面,该校以政治理论学习为着眼点,找准教育重点、关键点以及团学工作契合点,在“青年思想引领”“基层团组织建设”“青年理论宣讲”“社区实践计划”等领域着重发力,探索青年学子政治理论学习学深悟透、知行合一的创新路径。
该校还依托胶东、渤海红色教育资源,开展主题教育活动,让团员青年在实践学习中接受教育,增进对政治理论学习的思想认同。同时,充分发挥医药专业优势,通过“大学生社区实践计划”积极对接基层社区服务需求,与地方组织逐步探索合作机制、丰富合作路径,携手打造“行走的课堂”,学校已与烟台市芝罘区、莱山区、牟平区、栖霞市以及滨州部分县区达成合作意向。
在“智”上下功夫,高度重视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积极引导学生围绕感兴趣的课题或创业计划组建团队,进行社会调查和创新创业;在“美”上下功夫,通过举办特色活动,营造青春向上、健康活泼的校园文化氛围……
“青年的素质和本领直接影响着实现中国梦的进程,我们积极构建‘五育并举’人才培养体系,以德立人、以智启人、以体健人、以美化人、以劳塑人,形成教育合力,让青年在实践中磨砺意志、训练思维、锤炼能力,全面构建更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孙祥军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