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赵琳 于新悦
济南市政协主席雷杰委员:
推进济南都市圈高质量发展 更好助力强省建设 去年11月,《济南都市圈发展规划》获国家批复,成为北方第五个、黄河流域第三个国家级都市圈。2023年济南市GDP为12757.4亿元,同比增长6.1%,城市综合承载力和辐射引领力不断提升。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注重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促进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要发挥区位优势明显、产业体系完备、发展潜力巨大等优势,加快推进济南都市圈建设,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更好助力强省建设。
前不久,济南都市圈建设工作座谈会召开,进一步凝聚建设济南都市圈的工作合力。下一步,将协同编制都市圈空间规划,围绕高质量和同城化,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科技产业深度融合、构建全域旅游格局、推动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延伸共享等方面重点发力。
山东冠星纺织集团总公司纺纱八厂长白班副主任、操作员李亚新代表:
以数字化转型促进纺织行业高质量发展 纺织行业是我国传统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是保障就业的“容纳器”。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商品也是拉动消费的主力军。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对纺织企业来说,这是持续发展、良性发展的必由之路。
冠星集团建成了聊城市纺织行业首家智能工厂,多个智能化数字转型项目使企业在精准决策、运行效率、成本优化、安全保障等方面取得了极大进步,企业综合竞争力明显提升。但对很多企业来说,转型升级不是一时之功,数字化、智能化改造面临较高成本。建议有关部门出台更加优惠的政策,支持我国纺织行业向着“科技、时尚、绿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迈进。
山东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主任曹金萍代表:
增强外来人口城市认同感归属感 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我国城镇化还有很大发展提升空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行动,促进各类要素双向流动,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建议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积极推动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流动人口进城落户,增强外来人口城市认同感、归属感。深化城乡融合发展,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建设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逐步实现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强化城市文化功能,营造城市人文环境,深入挖掘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不断探索新经验,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不竭精神动力。
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廖增太代表:
加快培育“人工智能+化工”新质生产力 当前,人工智能快速发展。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人工智能和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将极大促进重点行业智能升级,高水平赋能工业制造体系。化工行业产品品类复杂,涉及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建议推动人工智能与化工行业的深度融合,加速培育“人工智能+化工”新质生产力。
人工智能与化工行业的深度融合高度依赖行业数据集的建设,目前各类基础数据(如物性库)不足、专业文献及实验过程数据量庞大、数据收集整理和标注工作量巨大、行业数据标准缺乏,难以形成行业通用数据集。建议政府牵头组织相关部门、高校、化工行业协会、数据标准组织,组织收集化工行业通用基础数据,形成国家级通用数据集。提供政策性支持,鼓励人工智能在化工行业典型应用场景先行先试。完善人工智能领域高端人才的引进和留用政策,提供良好的科研条件和职业发展空间。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党委书记刘思金委员:
推进高等医学教育创新 培育更多复合型人才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为推进新时代高等医学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遵循。
建议以新理念谋划医学发展,对高等医学教育的规模、类型和层次结构进行科学规划,给予专项经费支持,打造“冲击国家一流、发挥区域引领、满足地方需求”的教育梯队,打造高等医学教育高峰。以“新医科”统领医学教育创新,通过政策扶持,建设以医学为主体,理学、工学、管理学等多学科融合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以新机制强化医学创新,探索建设以大平台、大科学装置为核心的医学研究创新机制,打造以高校、科研院所、实验室为引领的高能级创新平台集群,吸引和培育一批能够服务国家战略、突破关键技术的创新人才,为健康中国建设提供智力支撑。
(本报北京3月7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