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改革“冲击钻”打通“0到N”创新链

以改革“冲击钻”打通“0到N”创新链

——山东全面深化改革系列观察之科技体制改革篇
2024-07-13 大众日报 02版

  全球首列用于商业化运营的碳纤维地铁列车6月26日在青岛发布。(□记者薄克国通讯员邓旺强报道)

  □ 本报记者 李振 孙源泽
  5月,浪潮海若大模型以93.70%的准确率刷新世界纪录,斩获全球权威赛事QASC挑战赛国际第一;6月,全球首列用于商业化运营的碳纤维地铁列车“CETROVO 1.0 碳星快轨”在青岛发布;7月,潍坊现代农业山东省实验室宣布全球首次成功构建西瓜属超级泛基因组图谱……刚刚过去的几个月,山东问鼎“全球之首”的新突破、新成果不断涌现。
  突破从何而来?科技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近日,跟随“改革潮涌风正劲 齐鲁扬帆征新程”山东改革·媒体行,记者调研发现,全省各地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从省市到区县,从科研院所到企业,数不清的科创单元正以改革“冲击钻”打通“0到N”创新链,在科技体制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不断取得实质性突破,托举一批批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创新策源。
给创新装上“加速器”
  一座大楼里科技企业和各类服务商“扎堆”

  济南市历下区奥体西路与工业南路交会口,楼宇鳞次栉比。其中,齐鲁科技金融大厦是一个颇为特别的存在——这是一座中小企业集中的办公大楼,在2楼办公区分布着近百个工位,每4—6个工位就是一家企业。
  “大厦内有注册企业324家,其中科技类企业126家,围绕科创的各类需求都很旺盛。”济南科金园区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燕说。中小企业由于研发实力薄弱、缺乏要素支持等,好的创新点子往往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更好支持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研发工作,齐鲁科技金融大厦发挥平台要素聚集作用,为企业提供融资、路演对接、项目孵化及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全方位服务。
  科技创新平台,是创新要素的集聚地,是突破科学前沿和关键核心技术的实力担当,也是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底座。采访中,记者注意到,山东多地都在着力构筑科创平台,集聚创新要素,加速创新实现。
  一些地方充分开发利用外部资源,与大院大所开展合作,搭建高能级平台,增强平台赋能作用。潍坊支持龙头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上下游配套企业等联合组建创新共同体,与哈工大、西工大等149家高校院所建立密切合作关系,促成792项科技成果在当地企业落地转化,累计产生经济效益16.8亿元;威海携手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联合共建天智创新技术研究院,去年一年在孵企业实现销售收入6290.68万元,总产值累计突破1.5亿元;青岛与省政府、中国科学院建设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以下简称青岛能源所),搭建了包括中国科学院生物燃料重点实验室在内的20个省部级平台。
  大平台破解大问题,带来大效益。“截至去年底,我们与500多家企业建立实质性合作,实现20项重大成果的转化。”青岛能源所所长吕雪峰介绍,其中生物天然气产业化项目全国累计推广示范工程10余套,单细胞分析仪、微藻高值化利用等重大药物微生物制造等项目正在与海正集团、鲁抗集团等企业联合实施转化。
为“主力军”配好“工具包”
  科技企业用上了“卡脖子攻关贷”

  对于企业而言,资本、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的制约是共性问题,靠企业单枪匹马很难改变,围绕企业所需提供有针对性的政策支持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威海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获批国家创新型城市,很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力军”作用,去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研发活动的占比57.16%。“针对科技型企业,去年威海创新推出‘拨投贷保’联动机制,助力企业突破核心技术。”威海市委副秘书长李继说,目前威海已建立“卡脖子”项目攻关库,106个项目顺利入库,39家企业获得银行授信、授信额度5.61亿元,7家企业使用“卡脖子攻关贷”、贷款金额达3855万元。
  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齐鲁科技金融大厦持续丰富“工具包”。王燕介绍,他们推出了齐鲁科研贷等59个科创金融产品,累计提供信贷支持近60亿元。同时,引进私募基金管理机构20家,管理基金规模近170亿元,打造山东省科融信服务平台,为企业授信39.5亿元,“目的就是让金融活水直达中小企业,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王燕说。
  “融资难”,难在企业缺乏质押标的。临沂高新区设置政府专项风险补偿基金,强化风险协同共担效应,为金融机构吃下“定心丸”,有效调动银行放贷积极性。今年以来,推动20多家企业获批科技成果转化风险补偿贷款近8000万元。
  科技创新,关键在人。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需要激发释放科研人才创新活力。在潍坊,创新推出“人才兴潍”24条等一批人才政策,创新实施“双聘制”引才,目前引入潍坊籍“两院”院士21人、国家卓越工程师2人、国家级人才工程29人;在青岛,崂山实验室水动力平台组建起共计200余人的高层次科研队伍,开展40余项课题研究;日照探索科技副总柔性引才机制,今年以来从高校、科研院所选派5名专家到市内企业兼任科技副总,帮助企业开展科技攻关等工作。
打通堵点各有妙招
新型研发机构畅通成果转化

  科技成果转化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环节,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成果价值评估、生产工艺改造、产品推广应用等诸多环节存在不同程度的堵点。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一项重点,就是打通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堵点。
  青岛能源所改革知识产权、成果转化等制度,将成果转化收益80%以上奖励科研人员,并将与企业横向合作、成果转化纳入职称、特聘岗位评定条件,调动科研人员合作、转化的主动性、积极性。
  “发挥新型研发机构的体制机制灵活优势,我们探索形成了自主研发、合作研发、引进落地三类成果产出模式和许可/转让、作价入股、自主创业三类成果转化模式,保障成果转化‘所有的路都通着’。”吕雪峰介绍,“十四五”以来,该所专利授权数量跃居山东省科研院所第一。
  济南充分立足自身特色优势,开展有针对性的成果转化支持。发挥驻济高校、科研院所密集优势,济南修订升级“新高校20条”,安排1亿元专项扶持资金,实施项目117项,推动驻济高校院所开展创新研发和成果转化。作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中的关键节点,济南做优做强黄河流域科技成果交易转化平台,挂牌项目472宗,成交金额2.72亿元。
  只有深扎进产业一线,瞄准企业迫切需求的关键技术开展精准攻关,才能更好地实现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的“双向奔赴”。威海连续39年水产品产量位列全国地级市第一。以往,鱿鱼类产品大都为工人手工加工,效率低、成本高。“在威海市科技局‘揭榜挂帅’政策牵引下,我们与企业联合开发鱿鱼加工自动化生产线。”威海天智创新技术研究院院长助理刘灵燕介绍,这条产线经过精密的机械设计与智能化控制,推动了鱿鱼加工业自动化转型。
  盛夏时分,烟台黄渤海新区海风轻拂,15栋集办公、科研、中试、食宿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建筑拔地而起,这是一期项目刚刚建成的烟台先进材料与绿色制造山东省实验室总部基地。“今后,实验室将为本地企业与实验室开展项目合作、共享人才、共建联合实验室等提供载体,提升为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的能力。”烟台先进材料与绿色制造山东省实验室主任助理邹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