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卫融合“向新”出发

体卫融合“向新”出发

全国首个体育与医学政府部门协同平台在山东揭牌
2024-10-31 大众日报 11版

  山东省运动与健康产业协同创新中心

  山东省运动与健康产业协同创新中心落地济南国际医学中心

  □李伟
  
  放眼全国,这是第一家体育与医学政府部门共同搭建的工作平台——以产业化角度推进体卫融合。
  10月22日,在树兰(济南)医院门诊大厅,山东省体育局与济南国际医学中心管委会进行战略合作签约——山东省运动与健康产业协同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创新中心”)正式揭牌。
  今年7月17日,山东省体育局局长乔云萍在山东省全民健身工作联席会议上介绍,该局将聚焦提升群众健康水平、实施“体卫融合推进”作为开展“全民健身十大行动”之一,提出为引领体卫融合服务产业发展,将与济南国际医学中心进行全面战略合作,成立山东省运动与健康产业协同创新中心,进行试点探索。
  树兰(济南)医院于今年3月启用,此次创新中心设在树兰医院6号楼3楼,室内面积850平方米,入场设备800多万元,现有科研成果转化市值7000万元。
  时间为轴,刻画出融合的足迹。
  创新中心的成立是山东省体育局与济南国际医学中心强强联合,共同推进山东省大健康产业发展,合力打造体卫融合服务产业创新高地的重要举措,更是济南国际医学中心在推进体育运动与健康产业融合方面不断探索新模式的体现。
多元支撑
体育与医学政府部门首建“搭子”

  目前,创新中心有什么进展?
  “473”。
  挂“中华预防医学会体卫融合基地”“中华预防医学会体卫融合科普基地”“亚洲体育科学学会运动促进健康研究中心”“北京体育大学运动与体质健康重点实验室合作单位”4块牌子;
  聘请首批国内外知名专家7名,带项目合作;
  3家企业已注册于医学中心:山东复康医疗设备有限公司、国体康研(济南)医疗设备有限公司和山东爱优动教育体育科技有限公司。
  国内其他创新中心大多以高等院校为支撑,依托学科优势在体制机制等方面进行创新,而山东省运动与健康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则是首个体育与医学政府部门建“搭子”,从产业化角度推进体卫融合的工作平台和山东省体卫融合创新及产业赋能综合服务平台。
  创新中心整合国际高端运动医学资源,在医学中心内打造“山东省国际运动科学中心”,通过开设体育医院、普及运动门诊,打造国家级示范,辐射黄河流域,形成院内外一体化健康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健康服务与产业融合水平。目前,创新中心正在对接的国际资源包括:德国伊甸园运动医学中心、Endeavor China上海UFC精英训练中心、新加坡保健集团、英国拉夫堡大学运动医学中心和日本Cell source等。
服务黄河流域
打造体卫融合创新高地

  创新中心立足山东,汇聚体育与卫生力量,服务黄河流域,辐射全国、走向世界,打造体卫融合创新高地,共筑健康未来。
  力争成为山东省国际运动科学中心的开创者,体卫产业联盟的发起者,行业标准的制定者,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的先行者,就业岗位和市场的保障者,黄河流域九省区乃至全国体卫融合服务产业的领航者,是创新中心的使命。
  山东省体育局与济南国际医学中心管委会通过这次战略合作,将共同发起成立“山东省运动与健康产业协同创新中心”、体卫融合服务产业联盟和一只体卫融合大健康基金,共同组建一家集医疗、康复、科研、教学为一体的体育与大健康相融合的医院,为运动员和广大市民提供专业化的运动与健康相结合的医疗服务。同时,还将发挥各自优势,积极引进和培育一批体卫融合服务产业相关企业入驻济南国际医学中心,形成产业集群效应,促进体卫融合服务产业发展。
  作为山东省体育局与济南国际医学中心管委会战略合作的具体执行机构,山东省运动与健康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将聚合产业链各环节,搭建产学研一体化平台,引进一批高端运动康复领域专家,集合国内外体卫融合领域优秀人才和资源,开展产业研究、技术创新、产品开发、人才培训、项目孵化等工作。
先行先试
医疗健康产业聚集高地加速崛起

  济南国际医学中心是山东省、济南市落实“健康中国”“数字中国”战略的重要载体,秉持“高端化、特色化、国际化”发展定位,打造医疗健康产业聚集高地。
  目前,医学中心已汇聚树兰(济南)医院、山东省质子中心、广安门医院济南医院、山大妇产医院、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北方)、微生态生物医学省实验室等一批高端医疗服务机构、医学科研平台、医疗创新企业,一座以医为核心、医教研产养融合发展的医疗健康产业聚集高地正在加速崛起。
  此次山东省体育局与济南国际医学中心合作,旨在深入贯彻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推动体育与健康产业融合发展。双方将共建山东省运动与健康产业协同创新中心,拓展体卫融合服务范围,探索新模式。济南国际医学中心作为健康产业重要载体,将引进多家体卫融合相关企业,打造产业发展新高地,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贡献力量。
  近年来,济南市集合体卫优势资源,开设体卫融合门诊,由运动专家和医学专家联合“坐诊”,开具精细可控的运动处方与中医处方;组织体卫融合大讲堂、体质达人联赛、社区义诊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体卫融合宣传和服务活动;与医院、企业、俱乐部等机构联动,不断拓展体卫融合服务范围,实现了体卫融合可知、可感、可行。
  体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山东体卫融合不断深化,截至目前,体育、卫健部门建立了联席会议机制,试点评选示范、优秀项目68个,支持各地建设体育医院,在全省中小学持续开展近视眼防治、脊柱侧弯防治、游泳培训、健康减肥“四大行动”,一批创新经验还在全国宣传推广。
  济南市中心医院内分泌科主任逄曙光曾在济南市两会上作题为《推动“体卫融合”促进高水平健康之城建设》大会发言。逄曙光介绍,体卫融合是一项系统工程,牵涉部门多,随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发布,我省加快构建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成立山东省体卫融合发展研究会,创办体卫融合高峰论坛,实施体质检测和科学健身指导等专项行动,开展体卫融合标准化试点。
  逄曙光建议济南市在制度设计、平台构建、人才培养、社会宣传等方面进行各方协调、统筹推进。要争取先行先试政策,将运动能力评估和运动处方服务纳入支付范围,相关医疗机构根据科室设置收取诊疗费用,完善体卫融合工作激励机制。试行一段时间后,综合评估项目运行、成本费用、社会效应和社会负担等因素,按程序确定项目、制定价格范围及相关支付政策。同时,加强商业医疗保险支持运动处方诊疗服务,在医保无法解决运动处方付费的情况下,积极协调并鼓励商业保险对运动处方和服务付费,为医患双方提供通过运动促进健康的新保障,降低公共卫生支出。
推动健康关口前移
让服务保障更进一步

  推动全民健身与健康深度融合,使健康关口前移,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山东连续多年扎实推进“一评二控三减四健”专项行动(“一评”即健康评估,“二控”即控烟、控酒,“三减”即减盐、减油、减糖,“四健”即健康体重、健康口腔、健康骨骼、健康心理),传播科学健身知识和技能。通过加强全科医生的运动指导培训,将运动处方知识和技能纳入全科医生培养体系,选拔优秀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参加运动处方培训,参与社区运动健康指导。再比如,制定体卫融合机构准入制度,规范和审核人才、场地设施、服务收费标准等等。
  政策促医企合作,小切口也能促进大融合。如何让智慧医疗触手可及?山东以政策鼓励和资金支持有条件的医疗机构与成熟的智慧健康数据服务提供商合作,开展智能穿戴设备及健康监测数据应用于医疗临床的实践研究。基于研究成果,在一定范围和数量人群中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医疗机构联合开展真实世界研究,待条件成熟后,尝试探索适当合理收费服务,打造体卫融合新质产业。
  此外,大数据模型将有效赋能大健康产业。构建体卫融合智慧服务平台,通过购买服务,融合成熟智慧运动系统,设计线上运动处方课程,为市民提供远程运动指导服务,并挖掘分析体卫大数据,形成运动健康卫生经济数据,为人民健康事业发展提供扎实的体卫融合数据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