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就消费论消费”的局限

跳出“就消费论消费”的局限

2025-02-14 大众日报 01版

  □ 本报评论员 张兆友
  新年伊始,山东促消费政策新动向不断。全省提振消费工作大会的召开,让千方百计扩消费的信号更加强烈。
  政策工具箱的启用,是一门短期刺激与长效机制的平衡艺术。
  2024年,山东投入超140亿元专项资金撬动消费市场,合计带动销售1270亿元左右,全省近500万户家庭从中受益;今年,中央支持山东以旧换新的资金达215亿元以上,预计将拉动商品消费3000亿元左右。表面看是财政资金的直接发力,深层逻辑却在构建“政府引导—市场响应—民生改善”的传导链条。
  对山东来讲,人口“双过亿”的市场有多大,提振消费的空间就有多大。但要将规模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离不开政策创新的突破,而这个突破口就在政府有为与市场有效的结合点上。
  新春消费季,全省各地推出不少差异化策略。济南携手京东电器等500余家重点企业,举办消费品以旧换新“五进”活动;青岛迎新春消费季联合支付宝等多方平台,直接让利超过1.5亿元。这些实践说明,当政策设计构建起消费者、商家、平台的多方共赢机制,就能推动市场内生动力的持续释放。
  这次全省提振消费工作大会,省委提出要聚力实施商品消费提升、服务消费提质等“五大工程”,并强调要统筹打好财政、金融等政策“组合拳”。比如在财政方面,统筹用好各渠道资金,用于发放消费券等;比如在社会方面,引导平台企业、商家等参与,加大优惠让利力度,等等。加强研究储备,适时推出新的支持政策,让政策工具包与市场主体实现同频共振,就能进一步激发出政策“乘数效应”,释放出蓬勃的消费潜能。
  当然,政策的终极价值,在于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山东消费政策的演进轨迹,贯穿着对“人”的消费需求的深入洞察。比如,当前全省推进的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工程,既是在补齐城乡流通体系的短板,更是在重塑生产要素的配置逻辑。这些带着民生温度的政策举措,算的既是经济账,更是民心账。
  当政策设计跳出“就消费论消费”的局限,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良性循环,进而嵌入新发展格局的整体建构,消费这驾“马车”将牵引山东经济驶向更开阔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