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色天香”架起文明互鉴之桥
驻华使节、海内外专家学者、各界代表齐聚菏泽,共绘合作发展新图景

“国色天香”架起文明互鉴之桥

2025-04-11 大众日报 01版
  □ 本报记者 杨 帆
  实习生 邢奕萱
  这个春天,菏泽再次向世界发起“国色之约”。4月10日,2025菏泽牡丹国际传播论坛暨“共同讲好黄河故事”研讨会在菏泽举办。多国驻华使节、海内外专家学者及各界代表齐聚“中国牡丹之都”,以黄河为脉、牡丹为媒,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共绘合作发展新图景。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滔滔黄河自山东汇入大海,孕育出国色天香的菏泽牡丹,也滋养着齐鲁大地灿烂多姿的文化。
  “黄河的故事见证了人类的坚韧、智慧与天人合一,牡丹则象征着美丽、繁荣和文化自豪感——两者共同代表着中国文化遗产的永恒传承及其不断演进。”论坛开幕式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地区办事处主任夏泽翰在致辞中表示,黄河和牡丹不仅仅是中国往昔的符号,也是在当下和未来充满活力的元素,世界人民应共同守护这份遗产,让其持续绽放光彩。
  菏泽牡丹源远流长。在论坛主旨发言中,多位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深入探讨了牡丹作为中华文化重要象征的独特价值。
  牡丹是中华名卉,更是文化符号。它不仅在服饰、绘画等艺术领域留下印记,与中医药也有着深厚渊源。塞尔维亚中国中医药协会会长薄秀花说,“牡丹是六味地黄丸等经典中成药的核心成分——这也是我在塞尔维亚最常用的方剂之一,被当地友人誉为‘东方养生瑰宝’。”薄秀花表示,菏泽作为全球最大的牡丹产业基地,已实现从种植到全产业链的跨越。未来,依托菏泽在生物医药等领域的优势,可深度开发牡丹药品、保健品等多元产品,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名片,让产业振兴与文化传播同频共振,向世界展现中华文化魅力与发展智慧。
  北京大学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王维佳以牡丹为切入点,从三个维度探讨中华文化对外传播与城市国际影响力打造的融合之道。“牡丹是中华文化的千年符号,更是当代中国的立体叙事载体,是一种把历史审美价值转化成物质媒介的载体。”王维佳针对以牡丹为媒介构建城市文化IP生态圈提出建议,他表示,可以联合汉学家、短视频创作者,打造多语种的牡丹传播矩阵,既展现菏泽牡丹园的上千个品种,也讲述花农用直播电商连接30国市场的传奇故事。
  九曲黄河不仅是文明对话的“金色纽带”,更是高质量发展的“活水源头”。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院长杨开忠,提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协同路径。他表示,传统发展模式将生态与经济对立,视自然为资源库,具有不可持续性。“只有绿色、韧性、智慧、品质深度融合、协同至上的新质生产力范式,才能破解生态与经济的二元对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杨开忠说。
  “文化象征意义堪比荷兰郁金香”“构建牡丹与黄河文化的‘多语言术语库’”“科技赋能牡丹IP全球绽放”“以花为媒构建文化共同体”……在圆桌讨论环节,6位中外专家学者围绕“黄河润国色 美美共天香——黄河文化、牡丹文化的融合发展与国际传播”主题展开深度对话。
  “野生牡丹仅分布在中国。”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芍药科多样性与种质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舒庆艳介绍,牡丹共有9个野生种,是中国特有的植物。“这些年我们将牡丹应用到畜牧养殖产业中,作为抗生素的替代,拓展了牡丹的应用领域。”舒庆艳说,希望能为牡丹产业发展、牡丹文化国际传播,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花开九州醉,香邀四海宾。马尔代夫驻华大使法泽尔·纳吉布表示,文化根植于自然,超越了国界,不同文化的交流,突显人类对和平、美好未来的共同追求。“透过美艳娇嫩的牡丹,我们在感受文化传统、拥抱多样文明的同时,也构建起一个和谐互通的世界。”
  (□记者 赵念东 蒋鑫 参与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