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满堂 李中军 陈晓萍
作为国家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试点,枣庄市中学地理教育中长期面临课堂与田野割裂、知识与生活疏离、育人与乡土失联的深层困境。为破解这一难题,枣庄学院联合枣庄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枣庄市第十六中学等单位,历经15年探索与实践,成功构建了基于“学术引领 课程共建 协同育人”的中学地理在地化育人模式。该模式通过系统化整合区域资源、创新课程体系、深化校地协同,实现了从单纯知识传授向核心素养培育的跨越,为乡村教育振兴提供了具有示范意义的“枣庄方案”。
直面困局
枣庄中学地理教育的现实困境
长期以来,枣庄中学地理教育存在局限性:独特的地质生态资源,如熊耳山国家地质公园、冠世榴园产业链等未能有效转化为教学载体,教材内容与本地生动的生态转型实践严重脱节;中学地理教师课程开发能力普遍不足,导致学生实践素养薄弱,调查显示仅少数学生参与过本土产业调查,学生对家乡认知匮乏,这与城市转型对在地人才的迫切需求形成了矛盾。
面对困局,研究团队精准锁定症结在于资源配置失衡、校地协作缺失以及课程开发碎片化。自2010年起,一场以在地化唤醒课堂为使命的深度改革正式启动。
破局之路
15年探索与实践后的三级跃升
改革的核心在于构建全链条育人体系,实现三级跃升。
在学术引领层面:团队首创在地化资源教育转化模型。首先进行全域普查,系统梳理熊耳山国家地质公园、冠世榴园产业链、抱犊崮国家森林公园等教育富矿;进而进行课程适配,对照国家课程标准标记资源衔接点,编撰出版了《枣庄地理》教材并荣获校级教材二等奖;最后进行工具封装,使抽象的地理知识变得可触可感。
在课程共建层面:构建了“模拟实验+自然考察+社会调查”三维课程群,并设计了基础、进阶、创新三级能力阶梯。例如,《中学地理实验与观测》课程在枣庄学院地质标本馆和地理科学实验中心开展梯度化实验,从基础层的土壤pH值测定,到进阶层建立土壤特性与果实糖度的回归模型,再到创新层设计蚯蚓粪改良的田间对照实验;《中学地理综合考察实践》课程在熊耳山设立观测站,学生使用地质罗盘测绘断层崖,绘制灾害风险图,同时在冠世榴园串联田间、工厂、市场的研习链,形成了产业可持续发展方案。
在协同育人层面:打造了高校、中学和教研院协同赋能闭环。枣庄学院开放地质标本馆和地理科学实验中心,常态化派遣高校教师下校指导,并组织师范生开展教育见习、实习和研习,在真实教学情境中践行与推广“在地化”教育理念;以枣庄市第十六中学为代表的中学将实践基地教学纳入正式课表,推行“高校+中学”双师制,并制定了严格的安全管理规范;枣庄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负责研发表现性评价量表,通过定期联席会诊破解实施过程中的梗阻。
开创新局
首创“三阶四维”实践育人模式
该模式的创新突破为乡村教育振兴注入了新动能,并已显现出显著育人实效。
首先,体现在在地化教育理念的深度转化。它超越了将乡土资源简单搬运进课堂的传统做法,提出资源、课程、育人三级转化理论,构建了知识解析、过程探究和价值升华的递进式教育链条。这直接深化了学生对乡土的认知与情感,学生们描述家乡的词汇从过去的“煤矿、污染”转变为“地质奇观、石榴之乡”。
其次,在于首创的“三阶四维”实践育人模式。它以野外情境浸润、社会问题求解、课堂价值内化为三阶实践框架,配套工具开发、任务驱动、协作探究、多元评价四维支撑体系。通过开发《中学地理实验与观测》《中学地理综合考察实践》等课程,引导学生在解决现实问题中提升综合思维。该模式显著提升了学生素养,特别是地理实践力达标率大幅提高,在全国中学生地球科学奥林匹克竞赛预赛中获奖人数显著增长。
最后,建立了校地命运共同体机制,打通了教育赋能区域发展的路径,形成“高校智库研发、教研机构转化、中学实践验证、社会反哺优化”的闭环。枣庄学院提供平台支持,教科院组织教师发展,枣庄市第十六中学联合石榴产业园等成立实践教育联盟,实现了教育与地方发展的良性互动。这一机制不仅重构了区域教育生态,有效激活了地方教育活力,更助力枣庄市第十六中学获评“山东省普通高中地理学科基地”。同时,中学地理教师角色发生蜕变,从课程执行者转变为积极开发者,跨学科课程设计能力得到全面提升,教师团队在省级精品课、市级优秀单元学历案设计等评选中屡获佳绩。
展望未来,团队将进一步深化高校智库与社会力量的联结,通过建立跨区域在地化教育联盟实现资源共享,并探索双师云课堂等数字化协同模式,致力于让教育突破方寸课堂的局限,真正成为学生认识乡土、建设乡土、反哺乡土的生动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