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涛 韩建侠
在基础教育提质增效、高等教育转型发展的背景下,如何推动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打通大中小学教学壁垒,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命题。近年来,枣庄学院主动服务地方教育高质量发展,联合区域中小学与教研机构,构建以“素养为核、四维协同”为理念的英语阅读教学共同体,探索了跨学段协同育人、校地融合创新的路径,为英语教育改革贡献了“枣庄样本”。
直击痛难点
开出“四维协同”良方
长期以来,英语阅读教学在不同学段呈现“各自为政”的状态。小学注重识读启蒙,中学聚焦应试训练,高校偏重理论探讨,缺乏贯穿“感知—理解—建构—表达”的螺旋式递进路径。教学内容碎片化、任务设计缺乏系统性,加之高校理论研究与中小学实践“两张皮”现象突出,区域教研资源整合不足,协同育人难以形成合力。
为破解这些难题,急需搭建一个贯通各学段、整合多方力量的协同平台。英语阅读教学共同体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的,旨在打通小学、中学与高校的教学壁垒,整合课程、资源与教研力量,构建跨学段、全过程、多主体参与的英语阅读育人体系,实现学生学习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与学习能力的协同发展。
在共同体建设中,枣庄学院外国语学院(大学英语教学部)牵头组建项目团队,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强调学习应立足真实语境、激发主动建构,围绕英语核心素养目标,系统提出“理念协同—课程贯通—任务协同—机制保障”四维协同机制:更新课程观、学习观与评价观,推动素养导向教学;打破学段界限,构建系统衔接、梯度递进的课程体系;以“读—思—用”一体化任务链促进语言、思维与文化同步发展;建立多主体参与、多层级联动的运行体系,实现校地协同、资源共建、项目共研。
深化课程与评价改革
打造“三阶四链”体系
项目构建了“感知体验—分析建构—迁移拓展”三阶能力发展路径,围绕“语篇理解、思维建构、语言运用、文化意识”四大任务链,贯通小学、中学、高校的阅读教学。小学阶段围绕生活语篇,注重图文识读与初步表达;中学阶段强化多文本整合与思辨表达,实施“导读—共读—精读—表达”四环节教学;高校阶段通过“教学设计+任务演练”双轮驱动,提升了师范生的课程重构与教学迁移能力,实现了从学生学习到未来教师教学能力的有效转化。
同时,项目构建了“表现性任务+多元评价+过程反馈”三位一体的素养导向评价体系,通过课堂观察、师生互评、自我反思等方式,引导评价从“重结果”向“重过程”、从“重知识”向“重能力”转型,并开发了“评价工具包”“学习档案袋”等工具,使学生成长轨迹更加清晰可视,推动“教—学—评”一体化落地实施。
协同发展
构建教师共同体 示范学校引领改革
项目着力构建“高校—中小学—教研机构”三位一体的教师协同发展共同体,高校教师在理念引领和师范生培养中发挥核心作用,中小学教师承担课堂实验与课例开发,教研员负责过程指导与成效评估,三方共同形成理念共育、资源共享、机制共生的协作网络。通过主题沙龙、教学展示课、研修工作坊等形式,教师在真实情境中开展教学反思、共研共创,逐步建立起“市域统筹—片区共建—校际互通”的教研新机制,推动区域英语教学整体跃升。
在这一过程中,枣庄市第三中学作为山东省高中英语学科基地和教育部两门精品课程建设单位,率先开展英文名著阅读与国际理解融合的实践探索,为中学阶段阅读教学改革树立了标杆。枣庄市市中区文化路小学发挥省级小学英语育人示范校优势,在主题统整、任务驱动和整本书阅读等方面积累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成为小学阶段改革的样板校。枣庄市市中区教学研究中心获批省基础教育教研基地,为区域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了坚实的研究支持和推广平台,进一步夯实了跨学段协同育人的基础。
改革成效
学生素养提升 教师荣誉丰硕
目前,项目已在枣庄市多所中小学常态化实施,覆盖学生7万余人,显著提升了学生语言能力、逻辑思维和文化意识。在“全国中学生外语素养大赛”“山东省师范生从业技能大赛”等赛事中,学生屡获佳绩。 此外,项目推动教师教学理念向“素养导向、语篇统整、任务驱动”转型,示范校120余位教师深度参与课程开发与研训,在课例设计与教学创新中取得丰硕成果,涌现出全国优秀教师、山东省优秀教师等先进典型,50余人次获省市级教学比赛奖项,3人受聘省兼职教研员。
“英语阅读共同体”不仅是课程与教学方式的革新,更是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的系统工程。项目团队将持续深化课程研究、教师培训与机制建设,拓展数字资源与评价体系,推动项目在鲁南及更广区域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