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学党史第9期|鲁东南抗日根据地:点燃抗日烽火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吴宝书 丁兆霞
2019-12-20 13:47:35     大众日报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说,“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领导干部要多读一点历史,从历史中汲取更多精神营养”。

日照是沂蒙革命老区,是中共一大代表王尽美的家乡,是山东建立中共地方组织较早的地区之一,是鲁东南特委(后称滨海地委)活动过的地方。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日照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前仆后继,创造了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谱写了光辉灿烂的革命史篇。

多重温这些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增加很多正能量。大众日报日照记者站与中共日照市委党史研究院,在大众日报客户端日照频道联合开设“每周学党史”栏目,每周二、周五准时与您见面,重温红色故事,倾听历史回响,给前行中的您增添一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接续奋斗的红色动力,奋力书写日照现代化海滨城市建设的新篇章。

(中共鲁东南特委机关开会处)

创立鲁东南抗日根据地的战略计划

1937年11月太原失守后,在华北,以国民党为主体的正规战争结束,以共产党为主体的游击战争上升到主要地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根据洛川会议的决定,着重向敌后实施战略展开,发动独立自主的敌后游击战争。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必须建立和发展抗日根据地。这是因为,敌后游击战争是同国家的总后方脱离的,是无后方作战,又遭遇日本侵略军的反复“扫荡”,环境十分艰苦,如果不在敌后地区建立起根据地,游击战争是不能够长期地坚持和发展的。抗日根据地就是游击战争的后方。

中共中央对山东创建根据地高度重视,1938年1月15日,在给山东省委的指示中指出:“依山东被占领的环境与游击战争的任务,省委的工作应以发动游击战争与建立游击区的根据地为中心。”“省委工作的中心应当放在鲁中区,开始依靠新泰、莱芜、泰安、邹县的工作基础,努力向东发展,尤应以莒县、蒙阴等广大的地区为中心。”这些指示为创建鲁东南抗日根据地确立了根本方向。

5月,国民党徐州会战失利,山东全境沦为敌后。这时驻扎山东的日军、伪军总数约5万人,主要布控在中心城市、重要港口以及铁路交通线,尚无力向山东腹地的广大地区进攻。在此前后,国民党乘机在山东发展武装,在短短几个月内,驻扎山东的部队及地方杂牌武装发展到15万人。他们中的一部分是积极抗日的,另一部分则借抗日之名,限制和破坏人民抗战。根据战局变化和山东工作的发展需要,中共中央在实际战略部署上及时把山东的地位和任务突出与加重起来,并派中共陕甘宁边区党委书记郭洪涛率领约50名军政干部抵达山东工作,任命郭洪涛为省委书记。郭洪涛到达山东后,21日,在泰安的南上庄主持召开山东省委会议,作了《为创建山东抗日根据地而奋斗》的报告。《报告》强调:建立和加强地方党组织;普遍建立群众抗日武装;广泛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把自卫团、救国军等各种名义的部队改为八路军。同时,会议决定在山东各地创建抗日根据地。

郭洪涛(1909—2004)

5月下旬,中共中央根据形势需要,将中共山东省委扩大为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郭洪涛任边区省委书记。6月30日,苏鲁豫皖边区省委制定了《发展和坚持山东游击战争的战略计划》,主要内容是:以当地建立抗日武装为骨干力量,从部队抽调干部建立和充实地方党组织,发动群众,在收复地区建立抗日民主政府。在鲁中,创立以沂蒙山区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向北发展,以淄博山区为依托,开创清河地区抗日根据地;向南发展,开创抱犊崮山区抗日根据地;向东发展,开创鲁东南沿海地区抗日根据地。在胶东,创立以大泽山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在津浦路西,创立梁山泊和微山湖两块根据地。7月4日,毛泽东复电批准了这一计划。

这样,在苏鲁豫皖边区省委制定的《发展和坚持山东游击战争的战略计划》中,进一步明确了“向东发展,开创鲁东南沿海地区抗日根据地”的重要任务。

抗战初期的鲁东南地区(后称滨海区),东濒黄海,西界沂河,南起陇海铁路,北至胶济铁路,东西长约200公里,南北长约300公里,所辖地区包括莒县、日照县、诸城县和赣榆县的全部,以及东海、高密、胶县等县的一部分。这块由东北斜向西南的长形沿海地带,被东西走向的泰(安)石(臼所)公路分为路南、路北两部分,此外还有大致南北走向的台潍公路、海青公路等重要交通干线经过。这一地区是连接华北战场和华中战场的重要战略枢纽,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鲁东南地区除战略位置十分重要之外,还具备一些条件,有利于共产党在此动员和组织群众,建立和发展强大的人民武装,开辟抗日根据地,坚持艰苦而持久的敌后游击战争。例如:这里广大的敌后农村和小城镇是日军统治的薄弱环节;广大人民群众勤劳勇敢,抗战要求强烈;敌后农村基本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有利于抵挡敌人严密封锁。

落实中共中央和省委的指示要求,日照各地党组织、人民武装队伍积极发动广大群众,投入到鲁东南抗日根据地的创建之中。

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四支队第六大队的建立

 “一切游击战争的根据地,只有在建立了抗日的武装部队、战胜了敌人、发动了民众这三个基本的条件逐渐具备之后,才能真正地建立起来”。要开辟鲁东南抗日根据地,首要一环是建立抗日武装部队。

全面抗战初期,莒县的地方人民抗日武装队伍数量较多,但力量分散、不统一,影响战斗力的充分发挥。中共山东省委对恢复、发展莒县党组织和壮大抗日武装一直高度重视,1937年11月,派李仲林与邵德孚到莒县、沂水一带指导地方工作,一是恢复、发展地方党组织,二是拉起队伍,组织抗日武装。

1938年1月中旬,李仲林先来到泥沟子村,专门听取了郭有邻关于莒县党组织和抗日武装发展情况的汇报,传达了山东省委指示,随后到五花营、辛家官庄等村进行了实地调查。2月上旬,李仲林返回省委将调查情况作了详尽汇报。省委决定将沂水、莒县两县的抗日武装合编,统一加强地方抗日武装力量。月底,根据省委指示,李仲林和鲁滨等人回到沂水县和莒县开展工作。

(1938年9月下旬,鲁东南特委及二支队后方司令部进驻莒北桑园、石场一带,开辟莒日边区的工作。二支队后方司令部在上万家沟旧址)

在省委的领导下,莒县的党员活动发展很快。特别是莒县特别支部与西辛庄党支部的一些党员,他们大力宣传日军侵占莒县的残酷事实,以此激发群众的抗日热情,大大扩大了抗日队伍。3月5日,高坊乡民众抗敌自卫团和聚宝乡民众抗敌自卫团在砚疃进行合编,同时被编入的还有张季玉在西辛庄发动的抗日人员,共计300多人,扩编为莒县民众抗敌自卫团。莒县民众抗敌自卫团下设军需处、修械处、政治处、联络处和秘书处,刘克诚任团长,郭有邻任政治委员,庞汇川任参谋。它在成立之初,暂时接受了国民革命军第五战区第二路游击队第二十六支队的番号,以防止被国民党许树声部武力吞并。

(中共鲁东南特委机关驻地)

起初,莒县民众抗敌自卫团的武器装备主要来自于个人捐助,所需给养既不能向群众摊派,又没有自己的公开政权去组织,境遇十分困难。共产党员刘克诚主动变卖家产支援部队,自己却穿着破破烂烂的衣服、啃着谷糠渣子。刘克诚的母亲见状十分心疼,含着眼泪问他:“自打你闹革命,这个家快要被你折腾光了,你怎么还吃、穿这么差呀。”刘克诚很内疚地对母亲说:“等赶走了日本鬼子,我再回来拾掇咱家。”共产党员王玉璞看见初夏时节战士们仍穿着冬天的棉衣,主动开动自家的染坊,连夜赶做军服,无偿捐送给战士们。可见“舍小家、顾大家”这一信条已深深根植于刘克诚、王玉璞等许多普通共产党员的心中,也正是有了他们的引领,民族抗日队伍的大旗才能被高高擎起。

当时,莒县民众抗敌自卫团“在敌人疯狂向莒县进攻的紧张情况下,在国民党军队全部南撤、许树声的游击队向东南逃跑以后,始终活跃在莒县一带,从没有离开过那里的群众。在混乱局势下,它坚持斗争、维护地方秩序。在斗争中它保护了群众,群众也支持它” 。1938年莒县闹春荒时,莒县民众抗敌自卫团按照党的政策,没收了一家汉奸地主的粮仓,尽管战士们早已断了口粮,却开仓放粮,接济受苦群众。群众十分受鼓舞,自发地帮助自卫团通风报信、拆桥破路、割电线等,齐心协力阻挡侵莒日军南下攻打临沂。

莒县民众抗敌自卫团的力量得以不断壮大。3月下旬,根据中共山东省委的指示,以莒县民众抗敌自卫团为主体的莒县抗日武装与沂水县抗日武装在沂水县的公家疃村集结,成立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四支队第六大队(简称“四支队第六大队”)。四支队第六大队共有500余人,陆续编了6个中队,鲁滨任大队长,邵德孚任党代表,李仲林任政治处主任,庞汇川任供给处主任,李端甫任募集处主任,郭有邻任大队参谋兼管莒县地方工作。

四支队第六大队的建立,为创建鲁东南抗日根据地提供了重要前提条件。

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二支队的建立

四支队第六大队成立之初,发展并不顺利,一些干部战士思想涣散、离队回乡,队员人数大幅减少。主要因为:一是国民党顽固派地方政权对其限制与阻扰;二是自身队伍内部管理不成熟,特别是个别领导的工作作风独断专行、缺少民主。针对这些问题,李仲林、郭有邻等人及时向山东省委作了汇报,并要求省委向四支队第六大队增派干部。自1938年5月始,省委陆续派罗积伟、吴坤等人来到四支队第六大队工作,并委任罗积伟为大队长、吴坤为副大队长、杨昆为政治委员。

罗积伟等人着手整顿部队党组织,加强对官兵的政治思想教育和军事训练。6月,打破原队伍中存在的莒县、沂水县的地域界限,将所有人员重新调整与分配,原有的6个中队整编为4个战斗连和1个特务连。邵德孚专门负责沂水县地方工作,郭有邻继续担任参谋兼管莒县地方工作,李仲林任政治处主任,李桂五任组织科长,主纪先任宣传科长。接着,重新进行党员登记,在各连队成立党支部,提倡共产党员应公开活动,并召集党员有组织地上党课,提高政治思想觉悟。此外,组织民运工作团,加强与地方群众的联系,改善部队供给。由此,四支队第六大队的政治与军事面貌大有改观,官兵士气大涨,在群众中的威信也越来越高。

(鲁东南特委书记高克亭(中)在莒北一带开展工作时的照片)

7月,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决定将四支队第六大队由沂水县开往莒县,开辟鲁东南抗日根据地。8日晨,四支队第六大队的战士们由沂水县袁家城子村启程,浩浩荡荡地向莒县出发。当时,天气十分闷热。队伍在经过陈家屯、毛家屯两个村时,群众热情地在路边摆茶水迎接。战士们顺利渡过沭河,10日,到达岳家沟村。大队部和特务连驻在岳家沟,一连和二连分别驻尉家垛庄、王家垛庄,三连驻河南村,四连驻庞家垛庄,其他后勤人员驻官路村。中旬,四支队第六大队进行整编,改番号为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二支队(简称“第二支队”)。罗积伟任司令员,杨昆任政治委员,吴坤任副司令员,李仲林任政治部主任。

第二支队是一支正规化部队,成立后发展较快。战士们训练有素、纪律严明、作战勇敢,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每到一处村庄,若群众不让进屋,他们绝不会踏进半步,绝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借物奉还,损坏赔偿,还主动亲近乡亲们,热情参加生产劳动,挑水、推磨、扫地……样样活抢先干,以实际行动赢得了群众的拥护和支持。群众踊跃报名参加八路军,一些开明士绅也动员自己的亲人参军,主动捐钱捐物。8月,盘踞在日照县西部黄墩一带的土匪武装朱信斋的“第五战区第二游击队第十九总队”,主动派人联络第二支队。杨昆等人来到朱信斋部,通过大量工作将朱信斋部的300余人,收编为八路军第二支队四大队(1939年3月改为日照县独立营),朱信斋任大队长、杨昆兼任政治委员(后何建华、董振彩继任)。10月,莒县沙汪头村佛教会首领李葵在共产党员范梅圃的帮助下,以佛教会员为基础组织起一支抗日武装。11月,共产党员何建华带领20余人来到沙汪头村,加入并掌握了李葵的武装,将队伍扩大到90人。随后,这支队伍被八路军第二支队收编,番号为莒县独立营(实际为1个连的兵力)。不久,第二支队进驻诸城,又收编了500多人的诸城独立营为其直属营。

至此,第二支队已扩大至1600多人,成为开辟鲁东南抗日根据地的主要武装力量。

中共鲁东南特委的建立

为加强对鲁东南地区抗日斗争的统一领导,1938年6月初,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派刘涌和景晓村到这一带,领导筹建党组织和发展抗日队伍。

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苦发动,8月中旬,中共鲁东南特委在莒县大店村成立,辖莒县、日照县、诸城县、赣榆县的全部和高密、胶县等县的一部分。景晓村任书记,杨昆任组织部长,崔介任统战部长,刘涌任军事部长,袁子扬任秘书主任(11月到职)。景晓村、刘涌、崔介、李仲林、刘居英、杨昆、张岗任特委委员。鲁东南特委的建立,使鲁东南地区的党员与党组织有了统一的领导机构,为这一带发展党组织和创建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景晓村(1917—1994)

中共鲁东南特委成立后不久,八路军第二支队开赴大店进行整编。刘涌任司令员,景晓村兼任政治委员,李仲林任政治部主任,司令部下设参谋处、供给处、军医处等机构,政治部下设组织科、宣传科、民运科。部队下辖两个营与1个特务连,罗积伟、吴坤分任一、二营营长,隶属于中共鲁东南特委的直接领导。

10月,中共鲁东南特委在大店召开鲁东南地区党的活动分子会议。莒县、日照县等县和第二支队的党员干部,共计30余人参加了会议。景晓村在会上传达了中共中央和边区省委关于创建抗日根据地的方针、政策和策略,分析了鲁东南地区的抗战形势,并根据边区省委的指示,部署了四项重点工作,即:大力宣传党的抗日救国的政治主张,广泛开展统一战线工作;恢复发展党组织,壮大党员队伍;广泛发动群众,组建各种抗日团体;不断发展壮大人民武装力量,开展各种形式的抗日斗争。同时决定以莒县为中心,向南、向北开辟抗日根据地,还宣布八路军驻莒办事处成立,郭有邻任办事处主任。这次会议提高了与会党员干部的政策水平,增强了共产党领导军民开辟鲁东南抗日根据地的信心和力量。

为开辟鲁东南抗日根据地,10月上旬,八路军第二支队由大店向北进驻招贤,稍事休整,便兵分两路,组成两个司令部。一路为前线司令部,由刘涌和李仲林带领主力部队组成,途经管帅、马耳山北麓等地,开往诸城一线,广泛发动群众,扩大地方武装,创建抗日根据地;另一路为后方指挥部,由景晓村、杨昆、崔介带领特委机关及二支队后方人员组成,开往桑园、石场一带,开辟莒(县)日(照)边区工作,着手健全鲁东南特委机关和创建县级领导机构,发动组织群众,开展统战工作,创建抗日根据地。

景晓村、崔介等人带领鲁东南特委机关及二支队后方人员进驻招贤村后,招贤的知名士绅李肇锡马上带领桑园乡乡长等人,欢迎八路军到桑园驻防。桑园是莒县东北的一个大集镇,东临日照县,属于山区。此时,国民党新编第六师高树勋部主要驻扎在莒县北部和诸城西部的平原一带,还未深触到桑园山区。为顺利进驻桑园,第二支队派杨昆等人致公函给高树勋,阐明国共团结抗日的道理。接着,在新编第六师政治部主任、共产党员钟辉等人的协调下,杨昆与高树勋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最终达成了友好合作的统战关系。这为共产党和八路军开辟莒(县)日(照)边区工作、创建鲁东南抗日根据地,创造了又一有利条件。

12月上旬,中共中央决定,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改为中共山东分局,郭洪涛任书记,郭洪涛、张经武、黎玉为委员。27日,中共中央决定成立八路军山东纵队,由张经武任总指挥、黎玉为政治委员。鲁东南地区的八路军主力部队被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二支队,刘涌任司令员,景晓村兼任政治委员。年底,鲁东南特委机关顺利进驻桑园。

在桑园,中共鲁东南特委进一步健全了领导机构。1939年1月,中共山东分局决定,在原鲁东南特委领导机构的基础上,增加了李均、谢辉、张敬堂任特委委员,李仲林任组织部长,李均任宣传部长,谢辉任军事部副部长,张敬堂任职工部长,李纪德任青年部长,刘炎任妇女部长(1939年3月戴克继任)。鲁东南特委机关对外称二支队后方司令部。

二支队后方司令部驻扎桑园期间,每天慕名前来投奔抗日队伍的群众络绎不绝。经过学习教育,他们当中的一部分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如日照县古家沟村的古敬安和古方廷、陆家庄子村的牟至真和牟益民、马耳山西坡的连五村(前长城岭、后长城岭、宋家庄子、阎家庄子、福禄并)的代表郑贯五。在这些共产党员的带头发动下,古家沟、陆家庄子等地陆续发展为共产党在莒(县)日(照)边区战斗的堡垒村,这为共产党和八路军在莒(县)日(照)诸(城)山区建立党组织及开辟鲁东南抗日根据地打开了新局面。

第二支队和鲁东南特委的建立,拉开了开辟鲁东南抗日根据地的巨幕,也推动了日照地区党组织的重建与发展。

(资料来源:中国共产党山东省日照市历史第一卷(1921-1949))

往期回顾:

每周学党史第8期|日照走出去的五卅烈士……(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吴宝书 丁兆霞  通讯员 王文杰 范歆 报道)

责任编辑:栗晟皓     签发:李忠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