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日报“走在前、开新局”评论员观察|没有哪家企业会真正选择“躺平”
大众日报记者 任宇波 邵方超 刘帅
2022-08-16 06:51:09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逆风而行,山东向上,坚韧成长。
有专家认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山东身处宏观经济大周期的同时,还自带一个独有的经济改革周期。
上周,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新旧动能转换“五年取得突破”确定的主要指标基本完成。当年立下的“一年全面起势、三年初见成效、五年取得突破、十年塑成优势”目标,行程近半。这个“五年突破”,便是专家口中山东的“独有”周期。
具体成绩,列举了五点。
其一是产业结构提档升级,比如“四新”经济提高了10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了11.8个百分点;其二是创新动力蓬勃迸发,比如有效发明专利数量比2017年末增长102.1%;其三是数字赋能态势强劲,比如数字经济4年提高了8个百分点,先后培育出4个国家级“双跨”平台;其四是绿色低碳成效彰显,PM2.5 值4年下降31.6%;其五是营商环境系统重塑,比如市场主体数量4年增加578.6万户、增长71.7%。
这来之不易的“成绩单”,与我们在各地的所观所感可以相互印证,其中感受最为强烈的,便是我们今天推出的第二个关键词——成长性。
核心提要:
◆多重压力之下,并没有哪个企业会真正选择“躺平”,大家都在努力尝试改变、寻求蜕变。正所谓,守正创新,才能基业长青。应对风险挑战,守是守不住的,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只有进得好才能稳得住,只有转得快才能行得远。
◆经济增长的实质,成长突破的要义,就是要跟低水平重复说再见,与以往“舒适区”说再见,就是要敢于挺进未知的“无人区”,勇于跨上发展的新高度。
◆成长之路的铺展,从来以创新创造为基石。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聚焦创新、通过差异来实现向上的价值创造,是企业提升持续竞争能力的不二法门。
报纸全文如下:
在“成长性”上拓边界
——“走在前、开新局”评论员观察②
□ 本报评论员
经济企稳向好过程中,最为激动人心的地方,莫过于回升后经济体系得到优化,产业结构得到升级,发展境界得到跃升。而能否实现这一点,关键就看有没有不甘平庸的心气,有没有追求卓越的志向,有没有一往无前拓宽成长边界的雄心。
每当发展遇到困难之时,经常会听到这样一种声音,能守住既有版图就不错了,还谈什么成长转型、开拓创新?当前多重压力之下,亦是如此。但事实上,并没有哪家企业会真正选择“躺平”,大家都在努力尝试改变、寻求蜕变。正所谓,守正创新,才能基业长青。应对风险挑战,守是守不住的,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只有进得好才能稳得住,只有转得快才能行得远。
看一看当前山东发展图景:在青岛,全球首艘10万吨级养殖工船“国信1号”,突破多领域关键技术,将深远海养殖从蓝图变成现实;在威海,迪尚一键全球选料、下单,实现为全球消费者“量体裁衣”;在聊城,清科洁宝把20万亩玉米秸秆制成植物猫砂,产品订单供不应求……细数全省经济盘面的一个个新变化新突破,经济提振的内涵,已不可同日而语。它们再清晰不过地表明,经济增长的实质,成长突破的要义,就是要跟低水平重复说再见,与以往“舒适区”说再见,就是要敢于挺进未知的“无人区”,勇于跨上发展的新高度。
成长空间的打开,总是以新动能开辟道路。正如有人将新一轮经济复苏称为“数字复苏”一样,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异军突起,展现出强大的抗冲击能力和发展韧性。数字化车间里产生的即时海量数据连接上传,各环节交互共生、协作赋能,让生产线变得更“聪明”、更高效;智能温室里的数字温控、智能雾化、水肥一体,显著提高农产品品质的同时,实现从田间到舌尖的全流程监管……在更多应用场景里,齐鲁大地上的各行各业,与人工智能、大数据、5G技术等加速融合,正不断突破以往的发展边界,孕育饱含生机的发展势能。在这个时候,谁能在数字经济这条新赛道上,抢先找到产业数字化跃迁路径,谁就能重新“卡位”产业链价值链高端,收获更为喜人的成长果实。
成长之路的铺展,从来以创新创造为基石。新发展格局之下,无论是经济复苏,还是结构转型,创新都被放在前所未有的核心地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聚焦创新、通过差异来实现向上的价值创造,是企业提升持续竞争能力的不二法门。地处沂蒙老区的鲁南制药,为了一粒更适宜中国人治疗高血脂的特效药,从绕开国外技术壁垒,构建新的制备体系,到完成技术攻关,经受市场考验,持续打磨了25年。正是因为对创新创造的执着,企业两任掌舵人先后获省科技最高奖。可以看出,基础研究的夯实,前沿科技的突破,成果商用的转化,每一步都需要在不懈探索中积累经验,在长期实践中破疑前行。事实表明,真正意义上的成长,总是要坚持长期主义,做时间的朋友,如此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立自强、创新突破。
成长后劲的激发,离不开良好生态的托举。科技创新,往往冒着极大风险,只有匹配相应的金融信贷、股权基金,给予应有的政策倾斜,才能支撑创新的精神鼓而不泄;快速成长的中小企业,不少都是力弱势强,建立完善梯次培育机制,探索有效链式孵化载体体系,才能保证创新的火炬旺而不息。看一看全省各地那些火热进行的“揭榜挂帅”、试点推进的“赛马制”,校地企的牵手、产学研的融合,这一系列生动实践,着力破解的,正是技术创新、产业创新、业态创新中的种种成长性难题。坚持以改革为牵引,破除一切妨碍新动能孕育成长的体制机制障碍,让人才、技术等创新要素充分涌流,才能为各类市场主体打开更高更广的成长空间。
任何事物的成长,既是一个创新创造的过程,也是一个充满风险挑战的过程。成长中新与旧的拉锯、高与低的较量、先进与落后的相持,总会有一定周期,难以速胜。但只要始终锚定目标、把准方向,保持定力、久久为功,迎接我们的,必将是更高水平的均衡、更高质量的发展。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任宇波 邵方超 刘帅 报道)
责任编辑: 禹亚宁 签审: 梁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