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成语番外篇(41)强项令董宣,光武帝也无可奈何的“法官”
大众日报记者 武宗义
2022-12-10 09:48:35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微历史,大智慧。
上期说了光武帝刘秀为自己的亲姐姐保媒失败的故事,本期故事也和刘秀有关,不过主要人物换成了一个城门官和两个“法官”。
在很多人心目中,皇帝口含天宪,说一不二,予取予求,实际上并非完全如此。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看看史书上言官们骂皇帝的“帖子”,那狠辣程度,绝对刷新你的三观。
尤其是有宋一朝更是开明,民间艺人在皇帝面前拿朝廷一品大员开涮,也毫无坐牢的风险,比如,守着皇帝,有艺人调侃说张俊坐在钱眼里,大家哈哈一笑而已。甚至直到南宋快灭亡时,艺人在节日演出时公开讽刺挖苦当朝权贵还是保留节目。
而满清之时大兴文字狱,起初普通人还能公开批评达官显贵们说“老爷,您的袍子脏了”,后来渐渐地连这一批评建议权也成了近侍们的“专利”,草民则只剩下了跪拜,饶是如此,老爷们有时还嫌跪姿不正。
但今天要说的光武帝刘秀则不然,因为他懂得权力什么时候能用,什么时候不能用。
(一)拒不开门的“守门员”
刘秀执政后曾经专门下诏书说:“各郡国贡献异味,太官不能接受。可依照旧例接受远方进献的祭祀口粮。”国外进献千里马和宝剑,刘秀都转手将士们“公用”。
在日常生活中,刘秀不听音乐(曾经很喜欢),不接触珠宝。有一次刘秀出猎,夜晚才回,上东门侯汝南人郅恽拒绝开门。刘秀命随从在门缝里和郅恽相见,郅恽说:“火明辽远,看不清”。刘秀无奈,跑到东中门才进了城。
但第二天郅恽就上书批评说:“陛下远猎山林,夜以继昼,其如社稷宗庙何?”刘秀虚心接受了批评,封赏郅恽一百匹布,而贬了东中门侯为县尉。
评:刘秀是历史上公认的好皇帝,但还是奉行了“皇帝永远是对的”这一套,明明是自己犯错在先,下属好心放他进城,转头却拿下属开刀。
(二)拒绝求情的小县令
东汉初年,怀县有一个叫李子春的大姓人家,他的两个孙子杀人,县令赵憙穷治其奸,两凶手自杀。赵憙还不算完,又逮捕了李子春。京师皇亲贵戚几十人替李子春求情,赵憙根本不理。
后来赵孝公刘良病重,刘秀亲自探视,问他有什么话说,刘良趁机为好朋友李子春求情。刘秀说:“官吏尊奉法律,不能歪曲,请另外说其他愿望。”刘良很失望,不再说话。
刘良去世后,刘秀很想念他的好,于是特赦了李子春,提拔赵憙为平原太守。
评:“皇帝”有特赦权,包括现代许多法治国家也借鉴了这一理念。这这一案件的问题在于赵法官的“合法伤害权”范围太广,罪及无辜,看似执法严明,实则贻害无穷。法律应有边界,否则没有任何人是安全的。
(三)拒不低头的强项令董宣
陈留人董宣为洛阳令,刘秀的姐姐湖阳公主的仆人光天化日下杀人后藏在公主家里,官吏们无法逮捕。
后来湖阳公主出门,让这个小奴才陪同。董宣听说后,在半路上拦住公主的车子,用刀划着地大声说落公主的过失。随后又斥令那仆人下车,当场予以斩杀。
打狗还看主人呢,公主回宫,立刻添油加醋告诉了刘秀,刘秀大怒,叫来董宣,下令用刑杖打死。
董宣说:“我请求说句话再死。”刘秀应允。
董宣问:“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人,将怎么治理天下?你不用打死我,我自己死。”说完一头撞在柱子上,流了一脸血,刘秀连忙让太监拽住了他。
为了给双方台阶下,刘秀当起和事老,让董宣给湖阳公主认个错算了,没想到董宣根本不听。刘秀让人按着董宣的脖子磕头,董宣两手撑地,坚决不肯。
姐姐说:“你当平民的时候,私藏逃犯,官吏都不敢上门来找。你现在当皇帝了,怎么连一个县令都管不了?”刘秀笑了说:“天子不与白衣同啊。”
见董宣犯了牛劲,刘秀无奈下令说:“强项令出去”,随后赐钱30万,董宣都分给了手下。
从此,董宣能够打击豪强,京城的人无不害怕。
评:强项令之所以脖子硬,只是遇到了一个好皇帝而已,换一个皇帝,这么不上道的下属,可能早“推出午门"了。所以说还是现代人聪明,不相信皇帝们的个人品德,而坚持把权力装进笼子,否则,进笼子的就是老百姓。
责任编辑: 武宗义 签审: 兰传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