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里的微历史|王建《新嫁娘词》,无意中记录的唐代新婚习俗

大众日报记者 武宗义

2023-02-17 07:00:40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新嫁娘词

王建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这是一首极具生活情趣的五言诗,而且我们还能从中一窥千年前先辈们的生活习俗,“善”莫大焉。

诗歌大致意思是,新娘子嫁到婆家三天后,开始当家庭“煮”妇到厨房做饭。做饭之前,新娘子仔细洗了手,然后开始做羹汤。因为不知道婆婆的饮食偏好,所以做好后,先让小姑子尝尝。

正像大多数大厨是须眉男子一样,本诗的作者王建虽然是男士,但却用无比细腻的手法,描摹了一个新婚女子首次当“煮妇”的过程与心理活动,于平实中尽显生活滋味。

一如开篇所言,这首诗不仅充满生活情趣,更记录了当时的婚嫁习俗,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换句话说,诗人虽有意作诗,却无意中为后人记录了当时的生活侧影。

与之相映成趣的,还有唐代诗人朱庆馀的诗作《闺意献张水部》: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当然这首诗与王建诗的初衷不同,朱诗是以新娘等待天明登堂拜见公婆前,低声询问夫婿自己的妆容是否入时为比喻,委婉征求张籍对自己能否登进士第的看法。尽管如此,从诗中我们仍可以一窥当时的婚嫁习俗,同样有很强的史料价值。

有句话多年媳妇熬成婆。盖中国古代,女子在家从父,出嫁从夫,而丈夫因为要守孝道,甚至连终身大事也要听从“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更何况日常生活中更要俯首帖耳,不然就会被安上忤逆不孝的罪名,很难在众人面前抬头做人,所以出嫁后的女子与丈夫相比,其家庭地位和社会地位更等而下之,不得不看人脸色,尤其看婆婆的脸色说话。这样低眉顺眼多少年,单等儿媳进门,自己的身份随即升格,从此指手画脚,扬眉吐气。

这也是为什么宋代陆游和表妹唐婉在母亲的大棒下忍痛分离,徒然发出“山盟犹在,锦书难托”的锥心之叹。汉代焦仲卿在母亲的威逼下,忍痛赶走兰心蕙质的贤妻刘兰芝,最后双双赴死的悲剧原因之所在。

甚至在近现代社会,类似一幕仍在上演,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听听吕剧《小姑贤》。要不是小姑子英英受到婆婆姚氏宠爱,极力“解救”嫂嫂,夫妻劳燕分飞的悲剧一幕将再次上演。

普通人家的女儿出嫁后要夹着尾巴做人,金枝玉叶也不能太矫情。很多人听过京剧《打金枝》,说的是唐代宗将女儿升平公主许配给有“再造唐室”之功的汾阳王郭子仪的第六子郭暧为妻。时值郭子仪花甲寿辰,儿子、女婿们纷纷前往拜寿,唯独升平公主觉得身份高贵,没有屈尊,结果引起议论,郭暧脸上无光,趁着酒意怒而回宫,打了公主。升平公主跑回娘家,哭闹着要求皇帝治罪。郭子仪闻报大惊,押着儿子投案自首。唐代宗和皇后深明大义,最后不仅没有治郭暧的罪,甚至还给他连升三级。最后夫妻二人重归于好,从此后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该故事是否有历史依据笔者不得而知,也没有查到相关资料。但是晚唐时期有“小太宗”之称的唐宣宗李忱倒是有严厉责备女儿万寿公主,在小叔子得病后不去探望反而去看戏的故事。

婆婆如此强势,被完全拿捏的儿媳自然战战兢兢、小心翼翼,于是乎才有了新妇拜见婆婆前需要仔细化妆打扮,既不能太时髦,又不能太落后,于是先让自己的丈夫当裁判,看看是否符合公婆审美标准。

还有,古代社会很漫长的一段时间里,新妇嫁到婆嫁三天后(俗称“过三朝”),按照习俗要下厨做菜,实际上意味着从此代替婆婆操劳家务,而婆婆开始做甩手掌柜。这习俗到清代还保持着,比如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二十七回:“南京的风俗,但凡新媳妇进门,三天就要到厨下去收拾一样菜,发个利市”。即便是大户人家,有专门的厨子,过场还是要走的。

古代社会的女子除了讲究德容言功以及后来的三从四德,还要遵守社会的统一价值观——尊卑有序。关于这一点,从几位诗人的大作中清晰可辨。

比如,女子化妆后,“低声”问当家人(丈夫)自己的妆容是否时髦。而为了讨婆婆欢喜,摸清她的口味,则“遣”小姑子先尝尝。这些生活细节暗含着一个家庭的生活规则,读来还是很有人生况味的。

不过笔者要提醒女同胞的是,时至今日,多年媳妇熬成婆早已是老黄历,翻不得了。

文章最后,附录唐人刘禹锡的另一首关于新妇生活场景的诗歌,请欣赏。

和乐天春词

刘禹锡

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责任编辑: 武宗义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