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绘就民生幸福新画卷
2018-10-22 08:00:00 发布来源:大众日报
□曹儒峰 孟庆曜 张强 文锋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牵系国运。民生不仅是涉及改革发展的经济大计,也是关系人心向背、社会稳定和谐的政治工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党的十八大以来,泰安市始终坚持发展和民生优先的方针,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民生保障,像落实发展指标一样落实民生任务,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医疗、教育、就业、养老、扶贫等问题入手,加大民生改善,着力攻坚克难,不断织密基本民生保障安全网。“民生工作是执政之根、发展之本、稳定之基,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泰安市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突出地位,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泰安市委书记崔洪刚的话铿锵有力。
兜住民生底线。一直以来,泰安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民生支出比重较高。今年上半年,泰安进一步加大民生投入力度,用于各项民生事业支出183.6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达到80%,确保了民生政策全面落实、保障标准稳步提高,人民群众更有获得感。泰安市委、市政府周密部署,扎实推进为民办实事项目,努力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一项项举措回应着民生关切。
从学生饮食细节改善到农贸市场改造建设,从公共交通优先发展到村居卫生机构改扩建,从城区道路拥堵治理到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真实而细腻的变化,饱含着幸福的味道。
加快解决民生难题、早日补齐民生短板,既是广大群众的热切期盼,也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重点。从“科教文卫”到“医食住行”,只要是群众关心的焦点问题,就会成为政府工作部署和解决重点。秉承“民生优先、造福百姓”的理念,坚持民生工作优先考虑、民生事项优先落实、民生投入优先保障,泰安不断刷新“民生高度”: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教育投入逐年增加,去年全市教育经费总投入达84.4亿元,全市51万名义务教育段学生全部实现免学费、免教科书费;教育精准扶贫成效显著,10.1万名家庭困难学生接受政府财政资助,4.7万名中职学生享受免学费政策,没有一名孩子因贫困而失学。2017年,泰安一中新校区全面建成并实现高质量招生,对做大做强泰城高中,带动带强全市高中作用重大;市特教中心落成启用,实现了城区特教资源优化整合;市旅游经济开发区投资20亿元,建成中小学、幼儿园18处,今秋新学期,5所学校同时启用。
医疗改革有序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全面推进,全市各级各类公立医院全部取消药品加成,实现了区域、机构、政策三个全覆盖;药品供应保障制度和体系不断健全完善,全市88家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2941家村卫生室全部配备使用基本药物并实行零差率销售;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扎实开展,农村贫困人口和城乡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签约达到100%;分级诊疗制度稳步推进,全市初步建立起“基层首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分级诊疗”的就医秩序;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持续提升,2017年度全省基本公共卫生考核,泰安取得了全省第一名的好成绩……如今,泰安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惠及所有群众,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明显提升,群众就医体验得到显著改善。
就业形势保持稳定——不断加大对就业创业的投入力度,用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逐步显现。泰安被国务院表彰为全国创业先进城市。“高校内培育—基地内孵化—园区内做强做大”的大学生创业“三级孵化”模式,被称为“泰安模式”在全省推广。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险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完成从单位保险到社会保险的重大转变,基本建立起“老有所养、失有所助、病有所医、伤有所偿、育有所补”的社会保险体系,社会保险覆盖范围不断扩大,保障能力全面加强,待遇水平不断提高,基金监管规范完善。
民生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基本民生保障能力大幅提高,“多部门联动、一门式受理、立体化救助”的“平台式”综合救助新模式被确定为全国15个社会救助最佳创新实践成果之一,肥城市被确定为“救急难”国家试点单位;福利慈善事业取得长足发展,民政部泰安召开了全国农村养老服务观摩座谈会,在全国推广泰安农村幸福院建设经验;慈善事业蓬勃发展,泰安被中华慈善总会评为五星级中国慈善公益城市,荣登“中国城市慈善公益百强榜”;全市各级民政部门依法登记管理的社会组织发展到2987个,涌现出了小荷公益、泰山义工、平安协会、泰山救援等一批全省全国知名的公益慈善品牌。泰安被民政部确定为首批“全国社会组织建设创新示范区”,培育发展基层社会组织工作被列为全国地方民政改革创新典型案例。
脱贫攻坚扎实推进——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创新扶贫方式,加大扶贫投入,泰安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菜单式”志愿服务扶贫、“62116”科技助推脱贫专项行动、易地扶贫搬迁等经验做法在全省推广;岱岳区扶贫办原副主任苏庆亮同志荣获首届“全国脱贫攻坚贡献奖”(全省唯一一个)和山东省“齐鲁时代楷模”荣誉称号;抢抓东平县列为全国水库移民避险解困试点和黄河滩区居民迁建试点的机遇,统筹推进易地扶贫搬迁、黄河滩区迁建、移民避险解困“三大工程”,坚持搬迁社区与产业园区“两区共建”,既挪穷窝、又换穷业。易地扶贫搬迁全面完成回迁任务,东平县银山镇耿山口社区成为全省黄河滩区迁建工程中第一个实现搬迁回迁的社区。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泰安市委副书记、市长李希信说,从切实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织密基本民生保障安全网,到打赢脱贫攻坚战这场硬仗,再到补齐收入差距过大、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等短板,保障和改善民生在泰安没有终点,只有一个又一个新起点。
泰汶大地满目苍翠 山水林城和谐统一
绿色生态之路越走越宽
□曹儒峰 孟庆曜 魏云芹
青山如黛,碧水迢迢。
40年间,泰安市高度重视生态文明,积极调整能源产业结构,加快绿色转型,绿色GDP的政绩考核深入人心。持续打好“蓝天工程”“清河行动”“退渔还湖”“采煤塌陷地治理”等组合拳,越来越多的“碧水蓝天”回归人们的视野。
“青山常在、清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好愿景,正在泰安大地上动人演绎。
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泰安市委书记崔洪刚认为,生态环境是泰安最大的优势、最宝贵的资源,也是未来发展的潜力和希望所在!
2013年,泰安市明确提出“生态立市”战略,以此提升城市品位和综合竞争力,提高人民幸福指数、建设生态宜居泰安。
同年,泰安市政府制定了《蓝天工程三年行动计划》,成立蓝天工程指挥部,建立起联防联控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机制,全面打响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
管好、用好每一滴水。作为全国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的泰安市,实施了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通过完善安全防控体系,加大水质监管力度,流域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大汶河、东平湖稳定达到南水北调调水水质要求,大汶河水质恢复到上世纪80年代的水平。在近年来全省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中,泰安连续多年夺魁。
经过多年来持续不断地强力推进,先后建成泉林、颜谢、颜张、唐庄等6座拦河坝,形成长50公里、静态蓄水8000万立方米、面积25平方公里的大水面,城市发展空间得以拓展,泰安实现了由“依山而建”向“依山傍水”发展,带来了山水相映、城水相依、人水和谐的大美汶河,打造出了“水清可游、山美可赏、人在城中、城在水中”的动人画卷。
森林城市是一个城市的“绿色名片”。2012年,泰安市着眼于推进经济绿色持续发展,开展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提出“文化家园泰安市,生态宜居森林城”的创建理念,并因地制宜,根据资源禀赋提出了建设城乡一体化生态绿化格局和山水林田湖综合森林网络,着力构建村镇、平原和山区三位一体的绿化模式。
多管齐下,换来的是生态的持续向好。多年来,泰安市森林覆盖率保持全省内陆城市第一,全年“蓝繁”天数保持全省内陆城市第一,“泰山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获国家批准,泰安先后被评为中国人居环境奖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泰安人成为践行者、推动者。
大河小溪边,既有身负职责使命的各级河长,也有来自各地的热心“民间卫士”;
大街小巷上,年轻人越来越喜欢骑着公共自行车穿梭,绿色出行不再只是少数人的个别选择,而成为大众的潮流和时尚;
日常生活中,无论党员干部还是市民群众,不分新泰安人还是老泰安人,从孩子到老人,一起动手为家园营造卫生整洁、美丽生态的城市环境……
泰安广大干群以“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造福一方”的为民情怀,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用辛劳与汗水,追梦美丽家园。
泰安的这条生态文明路正越走越宽。“生态环境是泰安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生命线,我们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泰安市委副书记、市长李希信说,只有把绿色发展理念深入到脑子里,落实在社会和经济发展过程中,才能实现区域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并永葆后劲不衰。
责任编辑: 王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