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天内完成,无一群众拒迁!看青岛这个镇如何破解坟墓搬迁难题

大众日报记者 张忠德

2020-04-05 14:11:23 发布来源:大众日报

3月27日至4月3日的七个晚上,青岛西海岸新区泊里镇顺利完成了涉及40个村(居)的5533座坟墓、1座临时怀念堂搬迁,17102个骨灰盒迁入到新建的小塔山怀念堂集中存放,无一群众拒迁,无发生任何事故,创下了目前全省清明节一次性搬迁坟墓最多的“泊里效率”。

这次坟墓搬迁,不仅为董家口港区、产业区和小城市建设提供了充足的发展空间,而且进一步强化了基层社会治理,在全镇营造了文明向上的新时代气息。

背靠董家口港,青岛西海岸新区泊里镇承担着港产城融合发展和全省小城市试点的使命,发展需要空间,空间就避不开搬迁这个话题,都说村庄搬迁是“天下第一难”,坟墓搬迁更是“难中之难”,尤其在疫情防控的当下,泊里镇如何破解这“难中之难”呢?

“要从老百姓的需求出发,及时了解他们的情绪和困难,各项工作要细致再细致!”这是泊里镇党委书记史桂龙在布置搬迁工作时强调的最多的一句话。

泊里镇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筹集1.3亿元资金,高标准建设了一处总格位10万个、目前西海岸唯一、青岛市一流的“半地宫式”骨灰存放处,作为泊里小城市的永久性怀念堂,并专门成立了怀念堂管理办公室,负责怀念堂的日常服务和管理工作。

仔细观察之下,可以发现泊里镇这次坟墓搬迁的“细致”之处:在疫情防控大前提下,泊里镇储备了1万个医用口罩、1.5万副手套和300套隔离衣等防疫物资,组织应急、公安、交警、医院等相关部门进行了2次坟墓搬迁演练;泊里镇准备了11种不同样式的骨灰盒供群众选择,安排专人为逝者书写名字,提供统一灵骨搬迁、统一灵骨存放登记、统一骨灰盒和彩绸补贴的“四统一”服务;针对“老弱病残”和“五保户”,泊里镇还挑选45名责任心强的机关干部成为他们的“亲人”,全方位服务,获得这类群体的交口称赞。

为了扩大相关搬迁政策的覆盖面,泊里镇利用《新泊里》报、“小城市公众号”等多种途径,加大宣传力度,还编印了30000份《泊里镇殡葬改革政策汇编》发放到每家每户,进行“铺天盖地”的宣传发动。期间,该镇挂社区的党政成员牵头召开坟墓搬迁村的老党员、老干部、村民代表和乡贤座谈会,广泛收集意见、建议200多条。自3月上旬开始,结合落实疫情防控措施,挑选18名农村工作经验丰富、善于做群众工作的中层干部,集中进村入户宣传,让坟墓搬迁政策“入脑”“入心”, 为坟墓顺利搬迁奠定了良好群众基础,所有搬迁补偿政策的制定和具体操作程序阳光透明,应公示的政策规定毫无保留地逐一公示。

尽管坟墓搬迁补偿政策优越,但受传统观念影响,又处于疫情防控期间,仍有不少村民顾虑重重,没有谁愿意主动迁移祖坟,给这次坟墓搬迁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村看村、户看户、党员群众看干部”。搬迁工作开展期间,该镇88名中层以上干部每天都靠在现场, 343名机关干部每天晚上8点前到岗,次日凌晨6点结束,没有一人脱岗掉队。

“4月2日凌晨是坟墓搬迁最集中的一天,一个晚上时间,我们完成了6678个骨灰盒的一次性迁移。”史桂龙告诉记者,当天,全镇共有343名机关干部、238名村“两委”干部、60名志愿者和152名公安干警、综合执法人员、5000多名群众、130台公交车“上阵”,通宵作战。

此次坟墓集中搬迁,泊里镇在每个环节无不纳入“规矩意识”和“法治观念”,全镇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在移风易俗和文明时尚的培育中潜移默化地“尊法尚德、共建共享”泊里小城市理念。不仅没有一户出来“找茬”,相反还发自内心的给党委政府“点赞”。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忠德 报道)

责任编辑: 王菁华     签审: 李忠运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