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振业:两朝循吏的家国情怀

大众日报记者 陈巨慧

2020-02-20 14:32:27 发布来源:大众日报客户端

博山赵氏家族是闻名省内的文化世家。从明朝洪武年间迁居博山到清朝末期的五百多年间,赵氏家族先后出了九个进士、八个举人,还有若干副贡、拔贡、恩贡、岁贡、例贡、武举以及各行各业的人才,对促进博山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发挥了难以估量的作用。其家族的代表人物赵振业、赵进美、赵执信、赵班玺等光辉业绩,至今在淄博及周边地区代代相传。迄今,博山地区与赵氏有关的地名、地标建筑等仍有很多,赵氏家族的历史及文化,已经成为鲁中地区一个耀眼的地理坐标。而树立这一坐标的,就是赵氏家族的首位进士赵振业。

年少读书勤

赵振业(公元1588年—公元1671年),字在新,号暨垣,是明清两朝的著名“循吏”。

博山赵氏家族延至赵振业为第九世,八世以前,世代务农,后稍有积蓄。至赵振业祖父赵克用时,因不善管理,家境又衰。赵克用生七子,三子赵课声名最著。赵课,字龙溪,自幼知书达礼,颇有孝名。赵课年岁稍长,就把肥沃的田地大部让给二位兄长,他和另外几个弟弟只留下了少量田产予以生活。为了维持生计,赵课与其他兄弟亲自在田里躬耕。

赵课待人宽厚,乡里诸如兄弟不和、婆媳龃龉,或者其他家务矛盾,都会到赵课这里要求裁决。赵课总是耐心劝解,最终都能使双方心悦诚服,握手言和。久之,赵课便以处事公平果决为乡人敬重,乡人每有摩擦,便会想起赵课,冲突双方就会觉得不好意思,“幸勿令龙溪公知”,矛盾就在泯然一笑中化解。

良好的家风及自身的修养,使赵课成为当地较有名气的乡绅,他也一直秉承济困救人、遵礼守法的儒家传统,时时事事以助人为行为准则。

赵课对外宽厚、仁慈,对自己及整个家族成员却要求甚严,即使子女有小错也必会严加惩处,唯恐给先人蒙羞。他以自己的为人品行赢得了乡人的敬重,也使赵氏家族的声望有了显著提高。在赵课的严厉督导下,其子赵振业终一举成名,博山赵氏家族亦一跃成为官宦阶层。

赵振业自幼聪颖过人,在父亲赵课的严厉督促与教导下,读书不仅勤奋有加,还往往精研细读,见微知著。博山(当时称为颜神镇)在益都县西鄙,地远山高,不太容易买到书,每得到一本书,赵振业都要和师友们通宵畅读,潜心默会,写出的文章笔触老到,立意深远,无老生常谈之调,深得师生推崇。

十三岁那年,赵振业参加县衙招录考试,被益都县令郑公评为第一。等到见面一看,才知道赵振业原来是个孩子,遂对赵振业的才能半信半疑。一天,县令审理一起案件,急招赵振业入县衙。赵振业去的时候,原告被告俱在,县令就差人在旁边摆了一套小办公桌,让赵振业坐那儿办公,并把正在审理案件的文书让赵振业审判。旧时公堂,刑讯逼供原是家常便饭,无论原告被告,稍有不慎,就会遭受各种惩罚。赵振业就在犯人的哀嚎声中一边审理案件,一边书写结案文书,一会儿功夫就完成两篇。县令看了以后大为惊叹,说这孩子不仅文章写得好,器量也远大于常人!对其倍加推崇。

忠勇表丹心

明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赵振业中进士,出任邯郸县令。邯郸地处交通要道,当时战火纷飞,军队往来繁忙,都把邯郸当成了一个中转站和补给站,产生了大量费用。赵振业事无巨细,整日操劳于军队与公务的迎来送往中,一切按照法度供应。对待过往的各路官员衙役,都按成例,依规接待。那些官员知道从赵振业那里捞不到什么好处,所以也就不大愿意在邯郸之地停留。饶是如此,县衙仍有巨大亏空。为防止给老百姓添乱,赵振业一切费用均自筹解决,不让百姓承担分文,并严令部下不得以任何借口扰民。其时虽全国大乱,邯郸百姓却居之如常。

随着战事渐多,各种徭役征收甚繁。赵振业严格控制手下非法向老百姓索取财物,而是积极发动民众捐输,从来没有因为缴税的事与老百姓发生冲突,更没有因此拘役或殴打百姓。每次征收完毕,邯郸都是第一个征收完成,而且税额最高。

畿南地区历来盗匪众多,且联络紧密,往往还未实施抓捕而风声已漏。赵振业通过调查得知,巡徼之卒实为盗源。为从根源上铲除匪患,赵振业从辖内人员中精挑细选了一批士兵,加以训练,让他们专职巡查,同时成立专门班子,颁布奖惩办法,从内外两个方面一起向盗匪施压,瓦解团伙。时有盗魁胡越,党羽众多,常在畿内及河南、山西二省抢掠,朝廷多次对其实施打击,效果都不明显。赵振业用计抓获胡越手下,让其手下故意透露给胡越军事情报,胡越上当,为赵振业所获。

在赵振业的内外兼攻下,当地秩序有了明显好转,其他地区的盗匪也不敢再到他的辖地捣乱。一时之间,民风剧变,境内晏然,邯郸百姓无不拍手相庆。

天启六年,浙江巡抚潘汝桢上一道奏章,请在西湖畔离岳飞祠不远的地方为魏忠贤建生祠。天启皇帝批准了这一请求,并赐名“普德”。于是各地闻风而动,纷纷效尤。一年时间,魏忠贤生祠几乎遍布天下。修建一座像样的祠堂,少则几万两白银,多则几十万两,还要耗费大量树木,百姓怨声载道。

迫于魏忠贤淫威,上级主事官员也让赵振业在邯郸为魏忠贤建生祠。赵振业婉言谢绝。他说,给魏公公建生祠,必须要建得巨大瑰丽,才能与公公之德相称。我们这是小地方,没有那么多材料建生祠。再说,人们一提邯郸,都会想到黄粱一梦的故事,在这里给魏公公建生祠,不是在讽刺魏公公的功业是黄粱一梦吗?上级听了以后,惊出一头冷汗,建祠之事也就不了了之。

主政邯郸五年期间,诸台史荐疏多达四十余份,巡按宁公举荐其为循吏第一。离任时,“老幼万人遮道泣留,车枳不可行,信宿然后得去”。

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赵振业任云南道监察御史。其间,不断上书朝廷,倡言国家大计,揭露吏部、兵部尚书及首辅温体仁贪赃枉法、残害忠良之事,深受世人称道。督查漕运时,赵振业严格执法,不徇私情,昼夜巡查。当时河道浅阻,漕船不能通过,主管河漕的两督已经被逮捕,赵振业露宿河床,昼夜督工,终使河运通畅。七月,漕船全部到达津门,提前了一月有余,所运送粮食也比平常多出了二十余万石。

户部拟给赵振业加京堂衔奖赏,却被温体仁阻止,只准回道管事,管理阁台章奏。

崇祯七年,赵振业举应天学政,他革除积弊,以正文体选拔推荐陈嘉善、徐明弼、唐稷、吴六一等十余人,日后相继荣登高科,成为名人。当时温体仁亲戚任掌院都御史,他的儿子私下列童子十人名单请予关照,赵振业严词拒绝。第二年,赵振业又调任四川布政司右参议。临行之时,当地官员根据惯例将各郡县学缺俸、缺廪及棚厂羡银岁例六千金赠送,赵振业婉言谢绝,说:“我准备赴任,你们就不要为我花费钱财了。把这些钱省下来,为老百姓做点事情吧!”

以细行律身

四川地处偏远,当地风俗与中原大不一样,老百姓崇拜鬼神,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先扶乩问卦。赵振业上任后,依法约束迷信活动,短短几个月收到巨大成效。崇祯九年冬,因战事吃紧,朝廷下令征西南土司兵三千人补充军队,由四川地方派员监司。众军官嫌西南边陲土匪众多,道路难行,都推诿扯皮,不愿接手。赵振业以国家大义为先,毫不犹豫请命出行。

土司是元代以来在边疆设置的由少数民族首领充任并世袭的官职,其兵野蛮凶悍,极难管理。接手三千土司兵后,赵振业严明军纪军法,对违反者严惩不贷。赵振业身先士卒,带领军队先解除凤县之围,后留兵西安秦督。征战过程中,他们翻山越岭,在冰天雪地里行走,士兵手脚全是冻疮,但没有一个敢滋扰老百姓的。

同年,赵振业升任湖广按察使副使,分巡荆西道。当时,河南、湖北交界的地方,有数十伙土匪。这些土匪仗着自己熟悉地形,杀人越货。荆西南接郧襄,北连申蔡,贼寇时常滋扰。当地官员被逼无奈,只能整天关着城门,不断派士兵在城墙上巡逻。见此情景,赵振业说:“将士还未见到敌人,却早被自己折磨得疲惫不堪了。再说整天把自己封闭起来,容易滋生疾病,万一再引起传染病,后果就不堪设想了。现在的情况,不是敌人困住了我们,是我们自己把自己困住了。”于是,打开城门,让日夜巡逻的士兵回营休息,同时加强侦探、盘查工作,让老百姓恢复正常生活。

为加强军备,赵振业又带头捐资,筹集银两造了一千余只鸟铳,散布在城墙各个角落,盗匪称这座城为“铁城”,不敢再打它的主意。赵振业重新对将领进行分工,令他们分守各险要位置,又联络所有民堡协同一致,前后呼应。贼寇无论攻击哪座城堡或要塞,周围军民立刻会集中起来进行反击,贼寇往往大败而逃。赵振业在此管理的六年中,所辖城邑无一失守。

“八大王”张献忠是起义军将领中最有计谋的一个。在与明军连年征战过程中,张献忠曾多次诈降。在与熊廷弼的一次战斗中,张献忠军队人疲马倦,他害怕官兵趁机而入聚歼他们,就故伎重演,向熊廷弼诈降。熊廷弼非常高兴,接受了张献忠的投降。赵振业力劝熊廷弼,说张献忠此人有多次诈降情况,极不可靠,熊廷弼不听。巡抚余中丞曾与赵振业共事,他也力主赶快围歼张献忠。熊廷弼大怒,把余中丞和赵振业告了,锦衣卫逮捕了余中丞。念在赵振业守城有功,锦衣卫没有逮捕他,只让他戴罪立功。一年后,张献忠再次起义,熊廷弼因此获罪,最终被处死。

赵振业所辖之地有个盗魁叫革裹眼,其人手下盗匪众多。一次,有人密报给赵振业,说革裹眼带领几千队伍正在山林里休养。赵振业思忖,敌强我弱,不能正面攻取,必须出奇制胜。于是就率精兵两千,连夜突奔,一边又秘密招募了许多山民作内应。革裹眼没有料到官兵从天而降,一时猝不及防,稍战即溃。众将士都说这是打得最漂亮的一场仗。

先前,无论是余中丞还是方中丞,对赵振业都极为倚重,让赵振业全权负责军队一切事宜。两任长官去任后,新上任巡抚就按照自己的意思,随意对军队及作战方案进行改革。赵振业知道没法再像以前那样与上司和睦相处了,便上书称病,回家休养。三个月后,城池被攻破,民众死伤甚多。

公元1644年,明王朝已是积重难返,外有清兵的入侵,内有遍布全国的起义,崇祯再也无力回天,统治中国276年的大明王朝终于被压垮了。仅过了40天,满清军队南下,迅速摧毁了义军的大顺政权和江南的明朝残余势力,从此开始了对全中国的统治。这年是农历甲申年,史称“甲申之变”。战争波及到颜神,赵振业带领乡里少年募捐赈灾,自相守卫城池,幸免于难。周围几个地区就没有如此幸运,全被焚于战火。

大德垂后世

入清以后,赵振业经推荐赴山西任按察使佥事,管布政司参议事,督粮道。当时天下方定,百废待兴,赵振业均水利,清粮额,查故藩遗产,宽恤以行;老百姓拍手称赞,在晋祠之侧为其建立生祠,祝拜之人络绎不绝。鉴于赵振业的能力及声望,在审理案件时,众官员一切以他唯马首是瞻。当地宿儒在规划地方建设时,也必须要征求赵振业意见后方可实施。

有一年大旱,官府祈祷后无果,巡抚极度担忧,问计于赵振业。赵振业说:“敬香拜神这些我不懂,但是我知道诚可动天,东海一妇人(见《汉书·于定国传》,《窦娥冤》即以该故事为蓝本撰写而成)的冤案,导致本地三年大旱,何况我们这里还有那么多案子未审理清楚呢?”于是,他亲自对在押犯人一一审理,对积压已久的案件短时间作出了判决。狱中囚犯尚未审查完毕,天降大雨,百姓欢呼雀跃,奔走以告。其事虽多有巧合,但赵振业廉明之声却由此远播。

赵振业升任江南布政司右参议,率军移驻安徽六安。当地局势稳定后,赵振业因病请归,自此悠游故里近二十年,终以八十四岁高龄去世。

赵振业一生为官则吏治严明,居里则气量恢宏,事不逆计,唯义所居,博山人家,受其恩惠者,比屋不可数。每当乡里要修建道路、桥梁,或者兴办义学,赵振业都慷慨解囊,即使箧中萧然,也一如既往予以支持。

避居乡里后,赵振业最大的乐趣是读书,晚年尤其喜欢《周易》,每日手不释卷,考订辨析,但从不肯付诸文字,怕“以后世名,扰吾神也”,所以留世文字甚少。目前所见,仅嘉庆《庐江县志》录其《革腰差檄》一文。

赵振业对诸子教育颇为开明,绝不屑屑督戒,诸子每有得意之作,赵振业都要认真阅读,并推荐给来宾欣赏。正是在他的影响下,其子赵进美、重孙赵执信皆登进士,博山赵氏家族亦成为鲁中闻名的文化世家。

相传赵振业从邯郸离任时,老百姓纷纷送上珍贵礼品以报答,赵振业均婉言谢绝。后来,一位老石匠献上一块八音石,希望赵振业能耳听八方,体察民情,造福一方。赵振业郑重收下这件礼物,并答谢了老石匠。这块八音石成为赵氏后人为官处事的标尺,激励着他们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坦坦荡荡做官。

(大众日报客户端 通讯员 李福源 记者 陈巨慧 报道)

责任编辑: 傅欣迎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