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人物|"武林文人"洪均生

大众日报记者 刘兰慧

2023-12-11 00:39:46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1982年上海太极拳名家邀请赛,洪均生(中间)与冯志强、王培生、杨振铎、陈小旺合影。

20世纪末,《太极张三丰》《功夫小子闯情关》《武当》《神丐》《笑太极》等太极拳题材电影风靡一时,成为几代人珍贵的观影记忆。那些银幕上的刀光剑影、快意恩仇、儿女情长,是当时国产电影的一大特色。伴随着功夫电影的崛起,李小龙、成龙、李连杰、甄子丹、赵文卓、张晋、吴樾、吴京等武打明星成为中国武术文化的闪亮名片。

中国武术中的太极拳如今在全球有大批拥趸。然而,作为在世界范围内认可度较高的标识性文化,太极拳在呈现蓬勃发展生机的同时,亦面临着文化传承的危机。时至今日,远去了刀光剑影,仍有武林高手隐匿在“江湖之远”,他们不仅练拳强身,更希望能将中国功夫传承下去。近日,本报记者专访洪式太极拳第二代传人张光宗及弟子孟凡春,听他们讲述一代太极宗师洪均生“摩拳擦掌”的故事。

洪传陈式太极拳往事

初见张光宗,只见85岁的他背着手在自家楼下气定神闲地踱步。待他打起拳来,则是拳脚生风,刚劲有力,身法迅猛却不失灵巧。

济南自古有尚武之风,非遗武术文化底蕴深厚,张光宗从小就痴迷武术。为了更好地研习武学,张光宗先拜曾任济南国术馆教练的陆家骖为师。1967年陆家骖去世后,接近而立之年的张光宗结识了洪均生,于是便拜在洪均生门下,成为洪式太极拳第二代传人。

学拳期间,张光宗与洪均生如影随形,苦练拳艺成为他生活的重要部分。趵突泉公园、西门桥两侧、大明湖公园稼轩祠、汇泉堂等地皆留下了张光宗学练洪传陈式太极拳的身影。张光宗用了近四年时间学完一、二路拳的套路后,又经洪均生多次纠正动作和讲解用法,深得太极拳之正道。

此后,张光宗便几十年如一日地传习拳法。随着学拳的深入,亲眼目睹老拳师们的相继离世,张光宗感到了陈式太极拳所面临的危机。“接力棒传到了我手里,我便有责任让更多人了解、练习这个古老的拳种。”自此他开始有意识地推广陈式太极拳。

除了教授拳法和拳理,近些年张光宗又致力于收集和整理洪均生的笔记、手稿达数十万字,醉心于陈式太极拳理法的研究和陈式太极拳的传播。在张光宗看来,自己这几十余年的努力,“不只是为了我自己,而是让更多人知晓陈式太极拳和中华武术的精魂且从中受益。”

在张光宗家中,他小心翼翼地捧出了《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十七代宗师陈发科晚年传授技击精粹》一书,书本因翻阅次数过多早已卷起毛边,几乎每页纸上都写满了密密麻麻的蝇头小楷。借由这本书,张光宗诉说尘封多年的学拳往事,还原了一个鲜活的武林高手——洪均生。

谁是洪均生?有人称他为“武林文人”,也有人认为洪均生是继陈鑫之后在太极拳术上成就最大的太极拳大家,甚至超越了恩师陈发科。

陈式太极拳一代宗师陈发科于1928年自陈家沟进京授拳。曾经,被誉为“杨无敌”的杨露禅为了学习太极拳三下陈家沟,经过陈长兴的点拨和自身精进,杨露禅终于学得出神入化的太极拳,并在京城教拳过程中,因打遍天下无敌手而终成一代太极宗师。

陈发科为陈长兴的曾孙,20世纪30年代北京武术界有名气者如许禹生、李剑华、刘慕三等及著名京剧武生杨小楼都曾先后跟随他学习太极拳。

洪均生自幼跟随父亲生活在北京,因体弱多病而辍学在家,于1930年拜陈发科为师,朝夕相随,学拳十五载。后来,洪均生在1944年离开北京到济南谋生。

1956年春,洪均生再次赴京,得陈发科从头指点,“将套路各式之动作详加讲解,并亲手教我试验。这对我于陈式拳真谛之领悟乃一次质的飞跃。”离京返济后,洪均生便开始试验每一动作的多种技击用法,揣摩其奥妙,然后与学生、拳友一一交手试验,深悟其理精法密。

在征得陈发科允许之后,洪均生将陈发科所讲解试验的着法,融贯于原来所学的套路中。改变练法后的这套拳法被称之为洪传陈式太极拳,洪均生逝世后,后学又尊称这套拳法为洪式太极拳。

从药罐子到一代太极宗师

洪均生幼时是个药罐子,中年丧偶,子女又多,虽一生十分坎坷,但却穷尽一生追求太极真谛。通过学练陈式太极拳,往昔蜗居陋巷不被人知的洪均生,后来竟因为他的拳法传及国内外而成长为一代太极宗师。

太极拳门派虽多,但洪传陈式太极拳从学者越来越多,逐渐扩展到全球,日本、美国、东南亚等地的拳友也陆续前来求学。

洪式太极拳的魅力何在?

洪式太极拳由陈式太极拳演化而来,此前的陈式太极拳是集生活、生产、战斗实践,加之吸收各家之精华提炼发展而成,一向以轻灵自然、松圆雄浑、缜密缠绵、刚柔相济的螺旋运动形式和富有实战性的武术技巧而见称。洪式太极拳的拳法各式动作,虽较原来略有改变,然而对陈鑫提出的基本规律——缠法,严格遵守且更加缜密细致。

缠法即为螺旋运动形式,通过该形式,周身渐渐练出一种缠丝劲来。这种劲刚柔相济,就是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说的那种“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的劲。这种劲能使全身关节、肌肉束、各个细胞一动无有不动,甚至内脏也随着躯干的左右转动而发生自我按摩的功用。日久天长,人体由于气血循环通畅,自然得到健康。

洪均生通音律,工诗词,文武兼修。自1956年开始30余年时间里持续丰富和改变拳法,他在太极拳拳理上首次提出手法的公转与自转,公转的正旋、反旋等观点,并对自转的顺逆以及腿部缠法作具体要求。

同时,根据“腰为车轴,立如平准”的原则,洪均生提出太极拳要求重心随遇平衡而不是“重心移于某腿”的观点。首次提出眼法上也有虚实顺逆之分,他还特别强调“太极练掤劲,劲要走螺旋”“缠丝劲是陈式太极拳的精髓”等观点。

此外,洪均生更是将太极拳的奥妙及多年的心得著成通俗易懂的歌诀,对太极的缠法、眼、手、身、步、双重、推手等内容作详尽解说。

洪均生对陈式太极拳的理论研究心得既细且深。在教拳实践方面,他阐明哲学原理,讲求科学方法,结合日常生活劳动习惯动作,就近取譬,使学者易于领悟。

“整个套路就是以形与劲的对立统一原则编织起来的螺旋运动体系,招法是外在的形式,掤劲是内在的本质。”据张光宗介绍,洪式太极拳既符合生理方面的经络学说,有保健医疗的良好效果,又符合哲学和力学原理,处处体现出对立统一的法则。在武学方面,更是一门高深的刚柔相济、四两拨千斤的奥妙技艺。

“人有品,拳亦有品,拳品高低实以人品为主。”洪均生一生都在坚守这则信条,1961年尽管他的生活举步维艰,但仍克服多重困难撰写《陈式太极实用拳法》一书,直到1989年七次易稿后由学生资助才得以出版。后来,他还撰写了《十三势心解》《太极拳式名考释》等著作,并编有三路剑法:一路游龙,二路翔凤,三路飞虎。

练功须下苦功夫

要练惊人艺,须下苦功夫。

“闻道者牛毛,得道者麟角。”孟凡春介绍,对于学练太极拳而言,一般没有3000-5000个小时难见成效,唯有心到、力到、功夫到才能水到渠成。

洪均生曾主张初学太极拳时不必贪多,每天一小时即可。锻炼要量力而行,觉得累时可以停下来散步休息。可以在练习数月之后逐渐加大运动量,要想在三年内取得初步成绩,每天起码得练十趟至二十趟。

此处也有一个时间概念,十趟拳就是100分钟有余,加上准备活动及练后休整,每天是2-5小时的运动量。在现代生活的快节奏之下,如果不是专门训练,一般人鲜有这么多时间练拳,况且还有练习正确与否、动作是否到位的差别。如果没有工夫练拳,自然也就难以练出真功夫。

孟凡春曾对师傅张光宗说,练习太极拳,成本忒高,劳心费力耗时间,不易见成效。后来,张光宗笑着给他讲了自己的学拳故事。

1956年,张光宗来到陆家骖门下学习少林拳,陆家骖的十二路谭腿打下来虎虎生威。陆家骖曾和张光宗开玩笑说:“不要学拳,我教你摔跤,三年就能出徒。”张光宗回忆着当时的学拳经历,陆家骖一般都是在他于千佛山山脚摆好霸王举鼎、金鸡独立之类的姿势后,便上山游玩了,良久之后方才下山给予动作指导。张光宗说,有时候学了几年不见成绩,很多同门师兄弟就打退堂鼓了。

关于练拳速度的问题,一般一路拳以十余分钟为度,最快不少于七到八分钟。二路拳以四到六分钟为宜,但洪均生曾说“二路拳越快越好”,熟练者可在三分钟内练完二路全套。

洪均生也曾就学拳的快与慢问题发表过见解,他认为慢是学拳的方法,不是目的。初学者慢练有利于学得细致些,对腿部支撑力有好处,熟练之后自然加快。快则全套快,慢则全套慢。“快慢相间”并非一式快一式慢、忽快忽慢地练习。

关于练功强度的问题,通常认为太极拳是年老体弱者的运动形式,这和教与学的要求有关。当年杨露禅用数十年的工夫学练陈家拳,自然不能够说他是“公园派”。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依照练功夫的规矩,太极拳的运动量并非一般体质能够承受,因而从太极拳中得到健身的功效,也非轻而易举,想要通过练太极拳而具备技击的能力更是难上加难。

在全国及国际大型比赛中,洪均生的传人表现出众,获得奖牌百余枚。“当人们具备辨别能力的时候,往往要经过若干实践,而且要走好多弯路,这中间就浪费了生命,这是一个让人担心的问题。”当年洪均生曾发出这样一番感慨。

功夫师承与文化传承

2017年,来自国内外65个洪式太极拳组织单位,近千位洪式太极拳传承者曾汇聚在济南共同参加“太极宗师洪均生诞辰110周年纪念活动”,他们一致认为“纪念洪公最好的方式就是传播弘扬洪式太极拳法”,这也是张光宗和孟凡春师徒几十年如一日正在做的事。

张光宗一生教书育人,钟爱传统武术,尤其痴爱洪均生所传授的太极拳法,精研不已。如今,耄耋之年的张光宗已经义务教习太极拳四十余载,他不仅坚持免费传拳,有了时间还要写下练拳笔记,讲述当年洪均生所传授的拳法以及自身练拳的心得。现在,教授太极拳的衣钵也传到了徒弟孟凡春手中。

采访时,张光宗摩挲着拳法书说:“拳谱的传承不仅意味着一代人的心血,更代表着太极拳传承年代久远。”

在多年坚持不懈的锻炼之下,孟凡春的身体和精神等各方面都受益良多,身体日益强壮。感念于张光宗的指导和太极拳对身体的巨大作用,他也立志传承国粹,要将洪式太极拳发扬光大,让更多人受益。

每周日的上午,孟凡春都会出现在山东建筑大学和平校区的校园里教习洪式太极拳。跟随他练拳的人,既有银发老人,也有三十岁左右的青年人。孟凡春总是不厌其烦地为练拳者悉心讲解洪式太极拳的练习要点并耐心地为练拳者一一纠正错误姿势。

张光宗和孟凡春希望学生们通过练习太极拳,逐步消除太极拳文化的神秘感,增加亲切感,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师徒俩所教授的学生们毕业了一届又一届,他们认为学生们离开校园之后就像蒲公英一样将太极拳的种子散播到世界各地,学生们是太极拳的希望和明天。

此前,太极拳文化传播最传统的方式是师徒关系,这是我国传统武术最主要的传播方式。如今,像张光宗和孟凡春这样的传承者还有很多,枣庄成立了洪式太极文化研究中心,负责人王本阳多年来同样致力于洪式太极的研究与传承。洪式太极拳现在的一个传播趋势是其发展正由小范围“一脉相承”转向大面积的“广收门徒”。传承人希望自己的武术技艺能够有人继承下去,太极拳爱好者也希望能够学习到最正宗的太极拳文化。

张光宗认为,一个人的认识和学术思想要想影响后人,必须具备文韬武略。以孔子为例,孔子曾说:“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儒家思想影响深远,孔子曾将射箭技术与驾车技术并列,注重文武兼备。

作为黄河文明的一颗璀璨明珠,太极拳历经300多年的传承发展,现已传播到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特别是2020年12月17日太极拳成功申遗,成为世界认知中国的重要文化符号。

太极拳以道家自然无为为思维基石,集佛家之舍己宽容,儒家之中庸理念,兼具经脉理论、吐纳导引、蓄发提放、奇正虚实,周易之阴阳变化,物理之力学原理等于一体,成为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

2022年央视春晚上太极拳师在云端高楼演绎的景观太极《行云流水》火爆“出圈”;2022年北京冬奥会主媒体中心的“AI太极”引发各国媒体记者纷纷“打卡”体验陈式太极拳;在太极拳发源地温县陈家沟,由张艺谋担任艺术顾问的《印象·太极》演出惊艳观众;2023年河南春节晚会舞蹈节目《双生》中,王一博分饰两角,在一文一武和一黑一白中尽显易经哲学……这些都充分彰显出太极拳作为“中华文明瑰宝”“世界第一健身运动”的巨大魅力。

访谈最后,师徒俩欣喜地告诉记者,每年有不少外国人不远万里到中国习武,太极拳成为展示中华文化的窗口之一。

责任编辑: 杜文景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