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胶东,兄弟同心,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一曲英雄赞歌

2020-09-07 14:50:21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 田霞

一个阳光正好的上午,我随采访组一行到达安香于家村。安香于家村坐落在烟台蓬莱,是胶东的一个普通的渔村。抗日战争时期,这里却有着无数英雄传奇。

虽是7月,但并不酷热,空气中弥漫着海风的沁爽。而更磬心的是,早已在村委会等我们到来的前辈的后代们,虽大多是七八十岁的年龄,个个精神矍铄。老人们思路清晰,那胶东口音声如洪钟。我们倾听着,同时记载录制下这珍贵的回忆和洪亮的胶东味道。

这是一串红色的名字,这是一个红色村庄,这是一片红色热土。

坐在面前的老人们拿出一页早已用铅笔书写好的漂亮文字,是安香于家村抗日勇士们的名字。

一本书页泛黄的《安香于家村史》,记载着抗战时期,安香于家村这个只有两百多户人家,不足800人的小村庄,其中就有79人参加抗日队伍,妇女达23人。

在安香于家村有三位同胞兄弟,哥哥于仲淑,弟弟于寄愚和于眉。抗日战争时期,在蓬莱组织发动群众,领导开展抗日宣传和斗争。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抗日烽火燃遍中国大地。在民族危难之际,中国共产党担负起民族救亡的历史重任,呼吁建立民族统一战线,团结起来一致抗日。

是年8月,一位年轻的共产党员,中共蓬莱县委第一任县委书记于眉,受中共中央北方局的委派,肩负党的重托,回到家乡,组织领导胶东蓬莱革命斗争。

于眉出生在蓬莱安香于家村一个富裕的大家庭,兄弟5人,姊妹3人,于眉排行老五。抗日战争时期,于眉家中先后有于寄愚等8人参加革命。其中,于眉二哥于仲淑,是蓬莱抗日武装起义发起人之一,蓬莱县抗日民主政府第一任县长。

兄弟三人早年先后在北平求学,其中于寄愚(原名于海)后转入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学习,积极参加党领导的进步学生运动,接受革命思想的熏陶。

于仲淑

于眉少年时期就读于北京弘达中学,受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影响,开始阅读《共产党宣言》和《国家与革命》等进步刊物。后来进入北大攻读教育系,并从事共青团组织的革命工作。因秘密活动暴露,经党组织决定回到家乡蓬莱乡间隐蔽。在这期间,他组织当地小学教师学习时事,宣传抗日救国,同时利用社会关系集资办小学,自兼教员,向学生讲述岳飞、戚继光等英雄奋勇抗敌的故事,极大地激发了家乡人民的民族情感和爱国思想。 

1934年,于眉回到北大就学,在团组织的领导下,宣传我党关于《中国人民对日作战的基本纲领》,开展北大的抗日救亡运动。同年暑假,于眉为平津学生救亡运动筹集经费,再次回到蓬莱,并积极开展蓬莱知识分子的抗日救亡运动。 

1935年12月9日,北平“一二·九运动”爆发后,全国各地纷纷行动起来,形成了全国规模的抗日民主运动高潮。于眉参加并参与了这次抗日游行示威活动的组织领导工作。同时在党的领导下,组织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即“民先”),并成为这个组织的领导成员。1936年于眉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1年秋,“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沦陷。于仲淑怀着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热忱,积极投入到抗日宣传活动中,并被推举为蓬莱县教育会和县抗日救国会会长。

与此同时,蓬莱人民纷纷举行游行示威、集会演讲,编演抗日救亡文艺节目,成立抗日救亡团体,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

全国的抗日浪潮高涨。于仲淑写信给在北平大学读书的于眉,信中写道:日本鬼子在中国得寸进尺,国民党不但不抵抗,反而同鬼子一个鼻孔出气,不许人民抗日,作为一个有良心的中国人,我不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我要离开家乡,到外地参加抗日活动。于眉回信说,你对家乡情况熟悉,更便于开展活动,在家乡坚持斗争也很重要。于仲淑考虑到自己曾担任过蓬莱县教育会会长、小学校长等职务,与各方面的接触广泛,具有开展抗日救亡工作的方便条件,接受了于眉的建议,随后在蓬莱积极开展抗日救亡活动。

于仲淑根据党的指示,团结和组织坚决拥护共产党领导、忠实执行党的政策的进步青年、小学教师和学生,利用在地方上的威望,积极做好统战工作,开展各种形式的抗日救亡活动。

1935年10月,于眉回蓬莱,建议在蓬莱成立统一领导的抗日群众团体。经过反复商讨,决定成立蓬莱县小学教师抗战服务团,主要任务是向全县人民宣传抗日救国道理,动员人民开展抗日救亡活动,保家卫国。抗战服务团下设宣传队、歌咏队、救护队。于仲淑任团长。

于眉

随后,小学教师抗战服务团积极开展抗日救亡宣传和组织发动工作,他们搜集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罪行;演唱《松花江上》《新的女性》等革命歌曲;积极学习战地救护,广泛开展救护训练活动;在课堂上向学生讲政治常识,组织学生办墙报、推广新文字;学习军事知识,在铁匠铺打大刀,准备抗战武器;贯彻党的抗日统一战线政策,加强对各区“乡校”武装的抗日宣传,争取各方面人士加入到抗日救亡阵营中来。

在他们的影响下,抗日救亡的热潮四处涌动,遍及全县。不少群众跟小学教师抗战服务团人员学会了几乎所有的抗日歌曲,许多青年在他们的感召下,阅读了《母亲》《铁流》《八月的乡村》等进步书刊,纷纷加入抗战服务团。

1936年暑假,于眉回到蓬莱,向于仲淑等人介绍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起来的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的活动情况。于眉要求于仲淑在蓬莱建立和发展“民先”组织,并作了具体安排和部署。于眉回北平后,立即介绍于仲淑加入“民先”组织。很快,北平“民先”组织来信,批准在蓬莱建立“民先”县大队部。并迅速展开工作。共产党员、“民先”队员通过多种途径购买反映延安革命斗争的书籍,发给进步青年学习;积极开办夜校,吸收贫苦农民、渔民,教他们识字、学文化。揭露日本侵略的暴行,宣传抗日救亡,号召人们 “脱下长衫,到游击队去”、“开展武装斗争,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当地传播革命思想。

蓬莱抗日救亡活动蓬勃发展,“民先”组织队伍不断扩大,觉悟的人民,抗战激情空前高涨。 

于寄愚

时间追溯到1937年8月,在中共山东省委和胶东特委的领导下,于眉迅速组织恢复了一批中共党员的组织关系,发展了一批新党员,以蓬莱“民先”组织为骨干,建立公开的抗日救亡团体“蓬莱县抗日服务团”,发动群众投身抗日。

那是一次重要会议。根据党的指示,于眉在安香于家村召开共产党员会议,会议决定,蓬莱县“民先”组织直接受党支部的领导,继续实行半公开化斗争;进一步扩大“民先”组织,宣传发动群众,筹备武装抗日起义。

在党的领导下,蓬莱县抗战服务团组织抗日救国宣传队到各区演出抗日剧目,教唱抗日救亡歌曲。在进行抗日宣传活动的同时,抗战服务团还广泛搜集民间枪支,准备武装斗争,并派人到抗战服务团人员讲授游击战术,进行军事演习。男团员四处找铁打大刀,练兵习武,女团员学习扎绷带等战场救护知识,为举行抗日武装起义创造了积极条件。 

1938年2月3日,一个被载入史册的时刻。

中共蓬莱县委决定发动武装起义。成立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第三大队(后改为第三军第二路,简称“三军二路”)。于仲淑任大队长,于眉任政委,于寄愚任参谋长。自此,正式揭开了蓬莱人民抗日武装斗争的序幕。

同年3月 4日,第一次武装起义号角在蓬莱吹响。

于仲淑带领武装起义部队决定攻打蓬莱城。当时的伪县长见势不妙,打开城门迎接起义部队入城。这是起义部队第一次旗开得胜,军威大振,抗日武装力量得到进一步扩大。  

接着,3月18日,“三军二路”第二次攻打蓬莱城。

3月25日,蓬莱县抗日民主政府宣告成立,于仲淑当选为蓬莱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

这是胶东地区历史上第一个共产党领导的民主政权。蓬莱县抗日民主政府的建立,各区“乡校”中队纷纷投奔三军二路,自愿接受安排调度。在民族危难之际,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积极投身抗日斗争。

晚年于寄愚,该图片由于寄愚的后人提供。

在于仲淑的卓越工作下,抗日民主政府克服重重困难,巩固了蓬莱抗日根据地,保证了人民武装部队的供给和发展,为迎来抗日根据地抗战的黄金时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38年9月18日,山东抗日队伍实行统一整编,三军二路被编入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五支队。

1939年,于眉在胶东地区当选为山东省出席中共七大的代表。之后随同徐向前、张经武领导的山东代表团,从山东辗转到延安。

于仲淑继续在家乡组织领导抗日武装。 于寄愚先后到胶东《大众报》、山东《大众日报》社担任社长和总编辑,从事党的舆论宣传工作。

1942年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日寇“扫荡”频繁,并实行经济封锁,斗争相当残酷。胶东蓬莱抗日军需供应很困难,战士的被服用布难以供应。于仲淑带领妇救会的工作人员,发动妇女,共同纺纱织布,生产自给。解决了部队的被服供应问题,对打破敌人的封锁、解决军需民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胶东人民抗日热潮激荡澎湃,势不可挡。

1945年,日寇宣布无条件投降。胶东解放。 

再次走进烟台革命纪念馆,伫立在抗日时期的篇章,久久凝望。

这是怎样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

胶东人民,冒着枪林弹雨,面对敌人的刺刀毫不动摇,打开粮柜,掩护党的同志,利用村子房屋结构,出入巷道,诱开敌人,帮助党的组织和同志脱险转移;

胶东的老乡,驾着自家的骡子和马,长路飞奔跋涉,把粮食送往数十里外的根据地,送到抗日的队伍里;

胶东的母亲,收藏起儿女血肉深情,把一次次牵挂担忧埋在心底,送夫携子上战场,义无反顾的是那么勇敢坚韧;

胶东的妇女,用脚力丈量着速度,穿梭在敌人的封锁线,为抗日胜利,把情报及时传递到抗日队伍;

胶东的新媳妇,把嫁妆缝成新军装纳成新布鞋,送到抗日前线去。

胶东儿女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英雄赞歌。

中国人民经过8年艰苦卓绝的抗战,迎来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全面胜利!

在安香于家村采访 于泉城 提供

父辈虽已离开我们多年,但精神永远没有离开我们,并激励着我们世世代代前行。86岁的于眉之子如是说。

倏然懂得,那追忆里是一份怀念,一份骄傲,更是一种世世代代的红色赓续与继承。就像那不变的胶东口音,别致而独特!

时光不停留,岁月的年轮穿越时空。

蓦然发现,鲜艳的党旗雕塑闪亮在蓬莱安香于家村,永恒飘扬在胶东大地上。

此刻,胶东正是初夏。清澈宽广的大海啊,拥揽着这片红色的土地,也守候着祖国的疆域和绵延美丽的海岸线。

责任编辑: 刘君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