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德勤修养,三魂共一心”,从美的故事中感受大师的家国情怀

2020-09-07 22:39:53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张期鹏/文

 /图

2020年8月30日,以“道明·气冲·文雄——一个花鸟画家的家国情怀”为主题的于希宁画展在潍坊美术馆开幕。在经历了半年多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之后,再次走进大师的艺术世界和精神世界,仿佛一缕阳光刺破阴霾。

于希宁先生在泰山“一亩松”前

我最早见到花鸟画大师于希宁先生的真迹,是在莱芜籍著名文学评论家任孚先先生的一处寓所。那是六七年前一个秋天下午,他带我与另一文友到他的一个藏书之处看书。其时,他正准备整理后捐赠家乡莱芜图书馆。就在那里,我见到了于老赠送任先生的一幅红梅,老树着花,傲骨不凡。

后来,我在任先生送我的《任孚先序跋集》中,看到了他1997年5月写下的《肇自然之性 成造化之功——跋<于希宁诗草>》。那是于希宁先生的旧体诗集1996年12月由荣宝斋出版社出版后,任先生写下的一篇评论。“希宁先生是学者型画家,他学养甚高,知识渊博,治学严谨,深得国学之精粹。他诗、书、画、印熔铸于一炉,组成了他的艺术景观。”

于希宁先生画作《铁骨立风雪  幽香透国魂》

任先生1960年山东大学中文系毕业后被分配到山东省文学研究所,初出茅庐即在上海听到专家对于希宁先生的由衷赞叹,算是与于希宁先生结下了“心缘”。后来他长期在山东省文联、作协工作,自然与先生多有交往。他写下这篇评论时已是30多年之后,于希宁先生84岁,任孚先先生也已62岁。2007年,94岁的于希宁先生魂归道山,任孚先先生也已于2015年辞世。这两位忘年好友的真挚情谊,让我至今难以忘怀。

若干年前,我曾研究过一位莱芜籍前辈、老画家陈勉甫先生,并了解到了他与于希宁先生的一些交往。1912年出生的陈勉甫先生,比于希宁先生大一岁。他1933年莱芜县立师范讲习所毕业后,当小学教师数年。1939年参加抗战,主要从事文教和支前工作;1949年后曾任济宁农业专科学校校长、济宁地区科委副主任等职。陈先生青年时代就研学绘画,1982年离休后更是专注画事。他善画梅、兰、竹、松,尤其喜欢画梅,被人们亲切地称为“梅翁”。

山东乃至全国画梅者,不想与画梅大师于希宁先生相识的可能不多。陈先生大概也是与于希宁先生因梅结缘的,遗憾的是两人从未谋面,只有书信、画作往还。陈先生的女儿陈霞告诉我,于希宁先生曾赠陈先生梅花数幅,其中一幅题诗曰:“鳞柯铁骨玉肌妍,历尽冰霜迎日翻;自绕横斜清质气,幽香暗暗散中原。”此诗亦收入《于希宁诗草》中,题为《梅质》,只是末句改为“暗香亮节散中原”。

于希宁先生自题座右铭“才德勤修养,三魂共一心”

他们同为艺术家,却不为名缰利锁所拘,慷慨大气,毫不吝惜。于希宁先生奉“才德勤修养,三魂共一心”为座右铭,一生磨炼,从不懈怠。他不光赠人画作无数,而且把向公益机构捐赠视为“向国家交作业”,单向中国美术馆、山东美术馆、山东博物馆、山东艺术学院、潍坊市美术馆等重点公益机构捐赠作品就达300多幅。1987年10月,他还将祖宅无偿捐献给了潍坊市政府,并在七律《向潍坊市政府捐献住宅》一诗注释中写道:“继承祖业之制,由来已久,然弊大于利。盖易导致不劳而获好逸恶劳坐享其成之习,误人子弟多矣。故余决心捐献,激励后辈自力更生,先人泉下有知亦当慰甚。”

陈勉甫先生的艺术成就虽不能与于希宁先生相比,但在心胸境界上却不相上下。他曾用自己的画作,为无数喜结良缘的新婚夫妇送去美好祝愿,为素不相识的人送去温暖。陈霞告诉我,陈勉甫先生累计为人作画多达两千余幅。在这两位先生身上,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梅技”“梅艺”,更是超出一般的“梅品”“梅格”。

我所知道的最早与于希宁先生有交往的莱芜人,是著名教育家田珮之先生。田先生出生于1903年,比于希宁先生整整大10岁。他们应该相识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当时,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毕业之后的田珮之在济南省立女子师范学校任教,与在此读书的丁秀菱相识、相恋,后来结为夫妻。丁秀菱的父亲,就是于希宁绘画的启蒙老师、潍坊著名画家、“同志画社”创建者之一的丁启喆。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田珮之在山东抗日根据地从事教育工作,丁秀菱辗转到青岛女中任校长时,曾举荐于希宁到女中任教,于希宁先生也就是在这个时候离潍赴青的。

于希宁先生画作《巫岫龙柯》

1949年后,田珮之受命组建山东师范学院,并担任第一任院长。此时,他与丁秀菱又想办法将于希宁从青岛调入山师,参与筹建艺术专修科,并担任美术专业主任。这也开启了于希宁在济南的艺术创作活动,以及后来参与建设山东艺术专科学校、山东艺术学校、山东艺术学院的旅程。对此,于希宁先生始终念念不忘。丁秀菱去世之后,他曾在《我与丁秀菱的接触》一文中深情回忆:“1949年后,新建山东师范学院,田珮之任院长。我有事去济南,见到秀菱,他们夫妇很愿意我去山师组建美术系。1950年我被调到山师工作,这样我们接触的机会便多了。田院长知识渊博,平易近人,很有威望,说话办事非常持重。而秀菱则是直来直去,爱打抱不平,从不隐瞒自己的观点,我们都愿意接近她。以后他们夫妇先调上海华师大,又调北京师大工作。我每逢进京,都到她家看望,没想到1978年秀菱病故。我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非常难过,感到自己失去了一位良师益友。”

于希宁先生画作《双题绿梅》

艺术家一生所走过的道路,可称“美的历程”,他们所留下的这些往事当然就是“美的故事”。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所谓“家国情怀”不是什么大言漫语,它就体现在一个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可能无法取得前辈那样的成就,做不到“三魂共一心”,但可以做到“才德勤修养”。其实,哪一个令人敬重的人,不是一个“才德勤修”之人呢?

责任编辑: 刘君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