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本森:光大沂蒙精神,对抓好党的建设有哪些启示

大众日报记者 张浩

2022-08-02 06:38:00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党的建设。2013年,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强调:沂蒙精神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希望大家发扬光荣传统,总结实践经验,把党的建设抓得更扎实、更有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明确了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方针,提出了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强调要“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以“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为内涵的沂蒙精神,提供了党的建设的生动典范,对我们今天抓党的建设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

八百里沂蒙

牢记沂蒙精神“跟党走”的本质,“把党的政治建设放在首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党组织要把党的政治建设放在首位,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筑牢信仰之基、把稳思想之舵、补足精神之钙,自觉做远大理想、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沂蒙精神“人民群众跟党走”的本质,生动彰显了齐鲁儿女“把党的政治建设放在首位”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

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保证全党服从中央,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沂蒙精神是服从中央、维护中央的生动范例。全面抗战爆发后,山东地方党组织组建了数万人的地方武装——八路军山东纵队。1938年底八路军第一一五师进入山东后,山东境内有党领导下的第一一五师和山东纵队两支部队。两支部队互相配合与支持,但并未实现统一指挥。1942年8月,根据中央军委命令,山东纵队改为山东军区,归第一一五师指挥。1943年3月,中央军委决定:第一一五师与山东军区合并成立新的山东军区,罗荣桓担任司令员兼政委。此次精简整编,各级组织领导得力,方案措施可行,特别是山东纵队广大指战员识大体、顾大局,无条件地执行命令,坚决服从党中央,表现出很高的政治觉悟。

抗日战争胜利后,党中央提出“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先后派出11万人的部队和2万名干部开往东北。其中,山东主力部队7万人和山东地方干部6000余人,坚决听从党中央指挥,迅速开赴东北。解放战争后期,大量国民党统治区域被解放,亟待接管,山东各战略区从全国解放大局出发,认真执行党中央指示,先后有4万余名干部分9个批次南下到浙江、上海、广东等省市,为全国的解放和南方广大地区的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革命战争年代,山东广大人民群众一心一意跟党走,坚决听从党指挥,对党忠诚、服从大局,勇于担当、无私奉献。新时代,必须发扬光大沂蒙精神“跟党走”的本质,把旗帜鲜明讲政治作为根本要求,把党的政治建设放在首位。

坚定沂蒙精神“党群同心”的信念,强化组织建设这一党的力量来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组织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基础”,“党的力量来自组织。党的全面领导、党的全部工作要靠党的坚强组织体系去实现。”沂蒙精神生动践行了党的组织建设这一力量来源。

组织建设中,最基本的是基层党组织建设。“基层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革命时期,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始终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摆到重要工作日程上,自下而上地健全党的基层组织工作。1943年,山东分局先后发出《关于改造支部工作的决定》《关于改造支部工作的补充指示》,认真改造并发展党的基层组织。据统计,到1946年12月,三年多的时间,渤海区新建党支部1709个,胶东区新建党支部1480多个,鲁南区新建党支部1255个。到1949年4月,山东解放区共有基层党支部37743个。发展党员工作,是党的基层组织的一项经常性工作,也是加强党的组织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1936年5月1日中共山东省委正式成立时,全省仅有党员2000多名。此后,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山东省委按照积极慎重的原则,在全省各地展开党组织的恢复重建和党员的发展工作,到抗战胜利时,山东根据地党员人数发展到20多万。

山东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党的组织建设得到强化,其根源在于党群同心。新时代,坚定沂蒙精神“党群同心”的信念,以人民至上的理念加强党的组织建设,一定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红嫂后人”于爱梅向参观者讲述沂蒙红嫂的故事。

巩固沂蒙精神“军民情深”的优势,让“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党的工作作风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永远没有休止符,必须抓常、抓细、抓长,持续努力、久久为功”。革命年代沂蒙精神“军民情深”的内涵,是党和人民军队作风建设的生动体现。

革命年代,战斗在齐鲁大地的党员干部率先垂范,以模范行动展现优良作风,深深感召着人民群众。徐向前住在沂南孙祖时,见房东老人穿得单薄,便脱下自己的大衣送给老人;省政府主席黎玉和劳动模范开会合影时,自己站在最后一排不起眼的地方。正是在党的干部示范带动下,山东各级党组织才能形成优良的作风,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将作风建设视为重中之重,生动体现了军民的鱼水深情。罗荣桓在鲁南地区开辟根据地时,提出了作风过得硬、打仗过得硬、组织过得硬的“三个过得硬”;为加强作风建设,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教导三旅九团开展了“三不走”活动:即群众家的水缸不满不走、地不扫不走、没有向群众告别不走,从而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认可,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山东根据地还出台了《关于招待费及菜金马干费的决定》等文件,通过一系列硬性约束的强化,锤炼了山东党政军民的优良作风。

党的实际行动和军队的优良作风,进一步巩固了军民情深的鱼水关系。人民群众积极开展爱党拥军活动。相关数据显示,从抗战初期到解放战争结束,沂蒙人民捐赠的军鞋有315.13万双、救护的伤员达5.9万人,解放战争时期山东地区有1106万民工、民兵支援前线。军民情深进一步促进了党和人民军队的作风建设,形成了良性循环。新时代,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一定要巩固沂蒙精神“军民情深”的优势。山东是全国唯一以省命名的革命老区、是兵源大省,一直有党群同心、军民情深的光荣传统,要充分利用好沂蒙精神这一红色文化资源优势,在深化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中进一步加强党的作风建设。

传承沂蒙精神“水乳交融”的力量,“全面加强纪律建设”

纪律严明是中国共产党的光荣传统和独特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纪律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治本之策。”沂蒙精神是党群干群关系的一面镜子、一把尺子。“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党群关系能够形成,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山东根据地重视纪律建设,重视巩固和发展党政军民鱼水关系。

政治纪律是最重要、最根本、最关键的纪律。早在大革命时期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山东党组织就把政治纪律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重要任务,努力做到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在党中央领导下开展工作。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山东党组织坚持随时向党中央报告工作,并通过电报得到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同时,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努力确保本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要求下属党组织每月必须报告一次工作。正是因为始终将政治纪律摆在首位,党的力量才得以在残酷的环境中成长壮大,在战火中带领人民群众赢得最后的胜利。

群众纪律是党组织和党员保持与人民群众密切联系、正确处理同人民群众关系的行为规范,是我们党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制胜法宝。1937年10月,中共山东省委下令要求严格部队纪律,贯彻“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做到秋毫无犯。其中,由廖容标司令员领导的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五军,由于严格执行群众纪律,被当地群众称为“菩萨军”,廖容标本人被称为“菩萨司令”。

加强党的纪律建设,很重要的一点是严惩贪污腐败。革命战争年代,山东各级党组织始终把廉政反腐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1940年12月,山东省战工会出台《山东省惩治贪污暂行条例》,坚持正风肃纪,接受人民监督。

新时代,加强党的纪律建设,一方面要传承沂蒙精神“水乳交融”的力量,用沂蒙精神的鲜活事例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另一方面要牢记以人民群众为中心,将沂蒙精神“水乳交融”的党群关系境界作为标准,进一步促进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永葆沂蒙精神“生死与共”的底色,抓好思想建设这一“党的基础性建设”

“思想建设是党的基础性建设。革命理想高于天。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也是保持党的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沂蒙精神充分展现了党和人民群众“生死与共”为共产主义事业而斗争的理想信念。

沂蒙精神源于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对共产主义的信念。党的一大代表王尽美把马克思主义带到齐鲁大地,建立了济南共产党早期组织。弥留之际,他仍勉励同志们要“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和共产主义的彻底实现而奋斗到底”。1928年到1933年,山东党组织遭到多次破坏,面对敌人的残酷镇压,山东共产党人的革命信念从未动摇,以刘仲莹、赵健民、鹿省三等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坚持斗争、执著找党,几经波折,终于和中共中央北方局取得联系,并在中央指示下,于1936年重建山东省委。

发扬光大沂蒙精神,就要永葆党和人民群众“生死与共”的底色,共同铸就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新时代,要抓好党的建设,就要抓好理想信念这个党的思想建设的根本。正如总书记指出的:“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

沂蒙精神凝聚了共产党人一心为民的崇高品质,彰显了人民群众一心向党的博大情怀,蕴含了抓好党的建设的成功密码。立足新时代,面对新使命,我们要自觉践行初心使命,发扬光大沂蒙精神“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精神内涵,抓好党的建设,谱写新时代党群关系新篇章。

(本文作者 刘本森  山东师范大学教授,山东省社科理论重点研究基地山东师范大学“四史”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员)

责任编辑: 张浩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