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疫情大考中不断提升治理能力——山东三年抗疫实践系列述评③

大众日报记者 赵丰 常青 李振

2022-12-28 06:43:31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

□本报记者 赵丰 常青 李振

12月19日,家住枣庄市台儿庄区兴隆社区的郭振东来到社区附近一处便民诊室前,排队、问诊、付款、拿药,仅用时10分钟就买到了急需的布洛芬片。这处便民诊室是按照“一点两用”办法,由原来的核酸检测采样点改造升级而成的,同时具备核酸检测采样和发热门诊两个功能。

为应对可能出现的就诊高峰,山东近期多措并举、扩容扩能,大幅提升发热门诊、定点医院服务能力,发热门诊日接诊能力由12月初的30万人次增加至135万人次以上,确保防控措施调整转段平稳有序。

新冠疫情防控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三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有效应对了全球五波疫情冲击,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得到有效守护,经济保持了4.5%左右的年均增长,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积极成果。

从探索形成常态化疫情防控基本方法和具体举措到因时因势优化疫情防控措施,从不断提升疫情应对、医疗救治能力到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山东在疫情大考中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不断提升治理能力,完善公共卫生体系,为取得抗击疫情的全面胜利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

发挥制度优势,增强科学系统应对能力

为提升接诊救治能力,近日淄博市中心医院在原有发热门诊的基础上,将东、西院原住院患者及陪人核酸检测点进行改造,增设发热门诊候诊区、温暖驿站,24小时开诊为患者提供一站式就医服务。

随着疫情形势变化,山东要求全省所有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定点医院和具备条件的乡镇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全部开放发热门诊(诊室),具备诊疗所需基本药品的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开展发热诊疗服务……连日来,发热门诊“应开尽开”,诊疗服务“就近就便”,定点医院“应治优治”,山东各地步调一致、“三箭齐发”大幅提升医疗服务能力。

重大考验面前,制度优势是形成共克时艰磅礴力量的根本保障。衡量一个国家的制度是否优越,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看其在重大风险挑战面前,能不能号令四面、组织八方共同应对。

从第一时间快速反应、周密部署,打响一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到结合实际探索形成“立足于有、关口前移、多重屏障、两手结合”的基本方法,以及日常防控“4+3”和应急处置“4个3”的具体举措;从坚持全国一盘棋,近1800名山东援鄂医疗队员白衣为甲,为打赢湖北保卫战、武汉保卫战贡献力量,到组建山东省援沪医疗队,赴上海支援疫情防控工作;从动员全社会力量“拉平曲线、推后峰值”到提高医疗救治能力……从一省看全国,在抗击世纪疫情的大战大考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进一步彰显,展现出抗击疫情、化解危机、应对变局的强大效能。

抗击疫魔,既依靠机制保障,也要不断提升应对能力,增强救治能力,巩固防疫屏障,为不断优化疫情防控措施创造条件。

打开烟台市镇街综合数据平台,辖区常住居民疫苗接种情况,分“已全程接种”“未全程接种”和“未接种”等类别清楚显示。烟台市莱山区初家街道经发办副主任赵婷婷说,疫情防控有大数据赋能,相比以前节省了大量时间和人力。

山东将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充分运用到疫情防控中,实现了对疫情风险的精准防范、对人员流动的精细掌握;根据不同阶段疫情防控的重点需求,紧急研究启动“新冠病毒核酸精准快速检测试剂和高通量装备的研发与产业化”等重大科技创新工程,研制应用一批核酸快速检测试剂、高通量和便携检测成套装备……依靠科技手段,山东不断增强核酸检测、医疗救治等疫情防控能力,同时全人群全程接种率已超过91%,60岁以上老年人全程接种率超过97%,全民免疫屏障进一步筑牢。

疫情之下,全民战“疫”无“局外人”。在党中央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统一调度下,各方力量众志成城,同心战“疫”。“大白”不眠不休、志愿者们勇敢“逆行”、街坊邻里守望相助……疫情以来,山东35.3万个基层党组织和701万名党员挺身而出,各行各业的齐鲁儿女坚守岗位、守望相助,汇聚起共同抗击疫情的强大合力,演绎着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

高效统筹,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经济保民生

“A公司需抗静电剂2.88万公斤、L公司需线路驱动器3451台……”前几天,青岛市市南区青岛软件园的中国—上合组织技术转移中心主任赵中元出国拜访客户,顺利拿下一批订单。

防疫和发展,如同天平两端,考验治理能力。随着国内疫情防控措施不断优化,省商务厅从12月17日开始,分批次组织企业赴日本、韩国、越南、马来西亚、欧盟开展系列经贸促进活动。截至目前,全省已经有400余家企业、近600人报名参团。

科学治理,统筹至关重要。三年来,山东始终坚持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动态推出4批政策包、284项政策,扎实推动11条标志性产业链做强做优,加快基础设施“七网”等重大项目建设,以超常规举措有效应对超预期影响。特别是高标准谋划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山东高质量发展的势头日益强劲。

疫情防控和正常生产生活、经济社会发展,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更好回应和解决群众合理诉求,解决好人民群众实际困难,既是疫情防控的内在要求,也是对治理能力的检验。

临近年末,即将毕业的山东大学生韩萌通过“云招聘”觅得心仪工作。疫情给就业这个最大的民生带来严峻挑战,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将就业摆在“六稳”工作、“六保”任务首位。

“点对点”接送工人返岗,“云招聘”,实施就业创业创新提升行动,推出开发城乡公益岗位民生改善创新举措,山东联动实施系列稳就业保就业举措,每年新增就业120万人以上。

做好促增收“加法”的同时,山东做好降低群众就医等方面负担的“减法”:及时将核酸检测、新冠疫苗采购及接种费用纳入医疗保障;常态化制度化推进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积极推动国家和省集采结果落地,推出医保卡跨省结算、门诊慢特病省内联网结算等改革举措,持续减轻群众医疗负担。

疫情反复,一些生活本就困难的群众尤其需要帮扶。因妻子重病,董佃超一家一年多来仅医药费支出就达16万元。今年10月,惠民县民政局通过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平台发现其家庭困难,将其认定为低保边缘家庭进行救助。不断扩大社会救助范围,提高救助保障标准,山东9类困难群体救助保障标准连续3年提高10%以上,这在财政支出压力空前增大的情况下殊为不易。

从企业生产、项目建设、物资运输“三个不停”,到群众基本生活物资采买、就医、上学“三个保障”,从优化调整隔离方式,到加强重点人群健康情况摸底及分类管理,到保障社会正常运转和基本医疗服务,山东在疫情防控中兜住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线。

既重视补安全短板,又着眼长远织牢防护网

眼下,山东省公共卫生临床中心菏泽分中心项目正在抓紧施工。该中心按照三级甲等医院标准建设,平时开展常规医疗救治和公共卫生服务,突发公共卫生疫情时,可转为定点收治中心。

面对多次发生变异的新冠病毒,我省在科学应对的同时,加速补短板、强弱项,不断增强平战结合的防疫本领。

聚焦公共服务、社会治理、产业生态、基础设施等4个重点领域,谋划提出补短板、强弱项、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重点项目274个;实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改革攻坚行动,加快建设新型公共卫生体系……针对战疫情“大考”中暴露的问题,山东用改革攻坚的方法,从体制机制上创新和完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和疫情防控举措。

“医生,我发烧温度挺高,还咳嗽,怎么办?”最近,济南市莱芜区寨里镇医生杨涛经常接到这样的电话,耐心了解症状后,他很快给出诊疗建议。

杨涛家庭医生团队负责当地两个村村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和健康管理服务。12月16日,济南公布全市15个区县家庭医生(团队)联系方式及服务范围,为市民提供用药和就诊指导,充分发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疫情防控中的“前哨”作用,织牢居民健康防护网。

既立足当前需要,又放眼未来,疫情发生以来,全省次第推出一系列打基础利长远举措,朝着长远织牢防护网的目标不断前进——

把网格化服务管理作为社会治理的基础性工程,2021年山东率先建成全省统一的社会治理网格化智能工作平台,实现“一网通全省、一屏观全域”;

全面消除基层医疗机构行政村服务空白点,夯实“15分钟健康服务圈”,大幅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均补助标准,47个试点县按照紧密型模式建设医共体,全省基层卫生综合改革持续深入;

突出中医药特色优势,全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中医药综合服务区设置全覆盖,在全国率先开展中医日间诊疗医保支付试点,实现全省16市全覆盖;

……

在应对疫情的过程中,山东公共卫生和重大疫情防控能力明显提升:截至12月25日,全省发热门诊诊室扩充到13576间,其中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诊室9816间、乡镇卫生院及社区服务中心诊室3077间;全省定点医院数量提升到238家,总床位数提升到165354张;省“互联网+医疗健康”惠民便民服务平台对接发热门诊医院611家,接入医生2.84万人,接诊患者2660万人次……统一布局、关口前移,分级分层、有效协同,公共卫生防护网不断织密织牢,成为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有力保障。

当前,面临疫情防控新形势新任务,有不断完善的公共卫生体系,有全面提升的防控和救治能力,我们就基本有条件更加科学、精准、高效做好疫情防控,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只要我们坚定信心、同舟共济,就一定能尽快平稳跨过转段期,迎来生产生活全面恢复。

责任编辑: 蔡继钗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