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丨抢票,不再艰难?
大众日报记者 王臻儒
2023-09-21 07:12:15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
□ 王臻儒
2023年,演唱会、音乐节成为最火热的文旅活动之一。《2023年暑期档演出市场数据报告》显示,7月1日到8月31日,全国演出吸引观众3256.19万人次,演出票房收入102.77亿元。与此同时,“抢票难”频频成为热门话题。每到一位当红歌手演唱会开票时,就会有许多观众摩拳擦掌,翻阅无数攻略,甚至转发“锦鲤”保佑自己好运加身,却仍然逃不掉“开票秒没”的结果,很多人不禁发问:到底什么样的人能赢下这场手速大战?
事实上,与普通观众竞争的,或许并非观众。其中一大对手,是黄牛。很多没能抢到门票的观众会去场馆门口碰碰运气,只因场馆门口总是不缺黄牛问“要票吗”,知名歌手演唱会原价2000元的内场票,经过黄牛哄抬后,溢价可至数万元。在多次抢票陪跑后,不少歌迷甚至跳过了抢票流程,直接找黄牛购买溢价票,或是购买自带外挂软件的代抢服务。这一做法进一步恶化了演唱会的市场环境。在鱼龙混杂的票务市场里,曾有假黄牛利用观众急切购票的心理骗取数万元,也有黄牛在场馆门口偷窃门票后高价转卖。诸如此类的行为,让票务市场成了有利可图的灰色地带。
更强劲的对手,是活动的主办方。黄牛只是倒票链条的末端,追根溯源,作为中上游环节的主办方让这条灰色产业链变得更完整。除了从个人卖家手里收票和从公开售票渠道拿票,一些黄牛的票源实际上来自主办方。究其原因,大型演出的固定成本很高,艺人酬劳、制作费用、宣发费用、执行费用都是不小的开支;与之相反的是,票房极具偶然性,除了具备强大号召力的歌手外,大多数演唱会和音乐节仅靠正常售票不能保证盈利。因此,在公开销售之外,主办方将一部分门票转给黄牛,以此打开销售渠道。同样引发质疑的退票难问题源头亦在此。把票卖出去后,主办方就变成了甩手掌柜,只要为最后的票房庆祝,而无须听从观众质疑的声音。
事实上,对于猖狂的黄牛,人们并非毫无办法。从今年演唱会开放伊始,呼吁门票强实名制的声音就不绝于耳。现在,一直困扰歌迷的演唱会黄牛现象,有了新的解决方案。9月13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安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大型营业性演出活动规范管理促进演出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的通知》,明确要求5000人以上的大型营业性演出活动实行实名购票和实名入场制度,且应当建立退票机制,对于公开销售的门票数量也将比例提高到了不低于85%,并要求其余15%的门票应当在演出前24小时进行个人信息绑定。
可以看出,广大观众的呼声有了着落,但强实名能否保障歌迷抢票成功,依然是个未知数。在倒卖黄牛票快要行不通之际,不少人找到了新商机——代抢。通过事先收取佣金,专业的黄牛团队使用买家的账号和身份信息进行抢票。无论是使用人海战术还是外挂技术加持,最终都是观众付了抢票的佣金。即使有事后追查外挂、代抢等行为,被取消购买资格的也只是观众本人,风险从黄牛身上成功转移到普通的消费者身上。
此外,很多演唱会在规定出台之前就已开启强实名,然而,不严格的检票环节同样削弱了强实名存在的意义。今年很多看过演唱会的观众表示,现场安检有票就能进,忘带身份证、人脸不符等问题,靠含糊其词便可蒙混过关,给了没实名的门票可乘之机。
从此类问题中不难看出,演唱会杜绝黄牛行为依然道阻且长,在规章制度不断完善之后,现实中的各个关卡也要严格落实,才能让黄牛无路可走。
责任编辑: 李文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