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日报关注丨助力增收就业、打造和美乡村…看山东各地乡村振兴新实践

大众日报记者 张晨

2023-10-30 10:17:50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近年来,山东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围绕“五个振兴”分别制定工作方案,不断强化措施、勇探新路,谱写了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生动实践。10月30日的《大众日报》聚焦汶上县、冠县辛集镇、莒南县环河崖村、邹城市大束镇,展示山东各地市乡村振兴的好做法好实践。

攥指成拳 “小资金”产生大收益

汶上县统筹使用第一书记帮扶资金,带动集体增收村民就业

“不用出远门,在家门口就可以打工赚钱,还能照顾家里的老小,真是太方便了。”10月23日午后,汶上县汶上街道绿港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种植基地,张芳和工友们的说笑声从棚内传到了棚外,“一天100元,算上土地流转费,一年能有4万元的收入。”已经当上组长的张芳算起了增收账。

小账连着大账。“全县158名市县两级第一书记,覆盖15个乡镇(街道)的158个村,涉及6140万元帮扶资金。如果村里缺少基础条件盲目投资,导致项目有头无尾,发展达不到预期,就会造成资金的浪费,存在较大风险。”汶上县下派办主任赵洪敏说。为了让“小资金”产生“大收益”,汶上县组建了“第一书记联盟”,建立情况互通、工作互助、资源共享、困难互助的共享共建机制,按照“宜分则分、宜合则合”的工作思路,对第一书记帮扶资金整体考虑、统筹使用,发展集体项目并按照方案进行收益分配。

“变‘撒芝麻盐’为‘攥指成拳’,才能凝聚合力于一点,发挥整合效应。”赵洪敏介绍。汶上街道现代农业种植项目,由江苏绿港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建设运营,具备成熟的种植、管理、销售模式。借助这一优势,县里整合6个村共计300万元帮扶资金投入到绿港项目四期工程中,建设高标准蔬菜大棚,每年按不少于投资额6%的比例为出资村保底分红,既保障了资金安全,还让第一书记资金产生增值效应。同时,项目建成后优先安排出资村村民进基地打工,张芳等30多位村民因此在家门口找到了工作。

点此查看原文>>

冠县辛集镇:村里来了金融副镇长

村里来了金融副镇长秋收时节,在冠县辛集镇唐丰粮食专业种植合作社,黄澄澄的玉米粒堆成了小山丘,传送带将水分达标的玉米装仓入库。“我们合作社承担着粮食收储职能,今年玉米能多存一万吨。”唐丰粮食专业种植合作社负责人冯宗阔说。

为了扩大粮食存储能力,冯宗阔没少花心思。“想要多存粮,必须得建粮仓,建粮仓需要钱,后续收储粮食也需要大笔资金。”冯宗阔到处打听融资贷款的办法。2022年,冠县省派第一书记将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240万元投到了冯宗阔的合作社,建成了一万吨的粮食烘干仓储项目。“从年可存储四五千吨,到现在能存储一万多吨,这个项目提升了我们合作社的实力,同时仓储项目的收益也增加了第一书记帮扶村的集体收入。”冠县辛集镇副镇长曹洪涛说。

点此查看原文>>

莒南县洙边镇环河崖村:“秀水乡村”养成记

不过两三年工夫,家在莒南县洙边镇环河崖村的刘景英,就把自己过去几十年养成的老习惯改掉了。

听说有客人要来,刘景英抓紧放下地里的农活赶回家。开门,洗手,淘洗了一盘自家种的花生,涮茶杯,沏茶。一切准备停当后,刘景英猛然回过神来——需要打水洗涮、洗完随地泼掉的日子已经过去了。

在农村,日常洗洗涮涮的水用完,往往直接泼在庭院里。讲究点的,泼在家门外的路面上。时间久了,村里难免泥泞不堪。以前的环河崖村,家家户户也是如此。

2011年,刘树传接过了村党支部书记的担子,干的第一件事儿就是改变村容村貌。“改变村容村貌,首先要改变大家的精神面貌。”刘树传上任时,村集体账上只有50块钱,所有人都蔫蔫的没干劲。

听说村里要修路、整饬村庄环境,刘景英并不在意:“农活都干不完,村里干净不干净有啥用?”然而不久之后,变化就出现在她的生活中。村里用矿渣和黄土把坑坑洼洼的路面垫起来,路铺成的那一天,刘景英突然发现,面对这样的路面,她有点舍不得泼水了。

2015年,户户通和改厕同步推进。费用上政府出大头,但想要让家家户户门前连通村里主干道的小路也能同步硬化,需要村民自己出一部分钱。刘树传本以为需要苦口婆心去挨家挨户做工作,没想到这一次工作推进得异常顺利。

“一户交300块,我家两处宅子共交600块。”刘景英第一时间交了钱。当年,村里的土路变成了水泥路,200多户村民率先享受到了改厕的福利,年底时村里户户通率达到80%。

点此查看原文>>

邹城市大束镇乡村振兴故事多——

荒山坡蝶变致富乐园

霜降时节,在邹城市大束镇登高望远,只见“云淡天高陶菊傲,羊肥牛壮满粮仓”。

在葛炉山脚下,红彤彤的“映霜红”甜桃,个个又大又漂亮;在鸿山半山坡,400多亩碧根果树长势喜人,从树上摘一个碧根果,去壳,放入口中一嚼,那叫一个香……

“每至秋天,我们大束镇的山路可以说是一路硕果累累;而到了春天,则是一路繁花似锦。”10月24日,邹城市大束镇党委副书记席丽红饶有兴致地介绍,大束镇下辖50个行政村、1个社区,8万多人,拥有大小山头38座,但多为荒山薄岭。他们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乡村振兴优势,大洪沟村、钓鱼台村等12个村庄被列入首批山东省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省级示范区,这些村庄的荒山坡现已蝶变为群众的致富乐园。乘车走进这个省级示范区,目之所及,皆是“诗与远方”。

在葛炉山村桃园,村党支部书记李伟正忙着组织工人采摘冬桃。“我们这里的冬桃品质非常好,前两天有个客商专门过来给老人买寿桃,十几个冬桃卖了接近200块钱。”李伟高兴地介绍,今年冬桃大丰收,每亩地能收3000斤左右,每斤价格五六块钱,每亩地能收入15000元以上。

葛炉山村原本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2014年,葛炉山村“两委”决定在山坡上种植果树,1000多亩山岭地种上了桃树。李伟说:“我们成立了合作社,实行统一管理,有蟠桃、黄桃、油桃、毛桃等20多个品种,采摘期从6月初一直可以持续到11月中旬,走出了一条富民强村的幸福路。”

点此查看原文>>

记者: 高峰 王浩奇 高田 陈晓婉 吕光社

通讯员:贾锟 袁佳仪 刘雁 鞠琳

内容转化:张晨

大众日报客户端出品

责任编辑: 张晨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