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日报关注丨烟台黄渤海新区:为企业发展寻找“好邻居”
大众日报记者 董 卿 从春龙
2023-12-05 06:40:13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烟台黄渤海新区打通产业链供需两端,增强内生动力
为企业发展寻找“好邻居”
□ 本报记者 董 卿 从春龙
本报通讯员 马兴才
从下订单到产品送货上门,仅用半小时——这可不是一份外卖的配送时间,而是烟台华创智能装备有限公司研发生产的真空焊接炉,送到烟台台芯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的时间。
如此快的速度是怎么实现的?烟台黄渤海新区的做法是畅通产业循环,打造共赢产业生态。
2021年,华创智能与台芯科技一起迁入了新建成的台芯功率半导体产业园,开启了合作之旅。“对我们而言,该设备是封装工艺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能够降低产品空洞率,确保焊接工艺稳定性。”台芯科技总经理姜维宾说,在家门口享受到上游企业的服务,节省了成本,售后服务也更到位。
企业要发展,遇上“好邻居”,可以帮助企业降低仓储成本和运输风险,实现产品就地转化,从而达成共享发展的局面。
“企业抱团成‘园’,对整合资源、破解要素制约,打造具有明显竞争优势和强劲韧性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意义重大。”黄渤海新区经发科创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这种区域供应链循环模式正在逐渐走向成熟。
只需通过一根1公里长的原料气管道,万华化学生产厂区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废气便可被回收、捕集,并再次实现自身价值。看不见、摸不着的二氧化碳如何捕集?这些“被捕”的二氧化碳,又如何来到下游企业进行再利用?在烟台冰轮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厂区内,我们找到了答案。
走进厂区,一座高耸的精馏塔映入眼帘。沿着绵长的管道向前望去,一个巨大的银色球型储气罐与之相连,源源不断输送着经过压缩、脱硫、精馏、分离、制冷液化等工序制成的高纯度液态二氧化碳,再由罐车运往青岛、威海等地,应用于焊接、干冰生产等多种行业。“在此之前,这些废气都直排大气,现在通过提纯液化变成了有价值的产品。”烟台冰轮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技术经理庞启元介绍,作为胶东地区首个15万吨级二氧化碳捕集利用项目,公司每天提纯液化的液体二氧化碳量约在500吨左右,可以满足20辆二氧化碳槽罐车的充装。
“黄渤海新区内现有氢能领域技术研发、应用产业化机构、企业近十家,基本形成以明炬气体等为代表的上游制氢,以冰轮海卓、东德实业、凯格瑞森为代表的下游用氢产业链条,加之泰和新材拟投资建设的金属镁基固态储氢项目,将补上氢能储运的关键一环。”以氢能产业为例,黄渤海新区经发科创局相关负责人作重点介绍。他说,尤其从科研平台看,布局了冰轮海卓氢能研究院、烟台哈工程研究院和现代汽车研发中心等高端科研机构,推动氢能企业“制—储—运—用”全产业链一体化集聚发展。
科研平台在科研成果转化、促进产业循环方面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华为(烟台)人工智能创新中心为我们量身打造了风机轴承质检和运维平台项目,为企业解决了人工质检准确率低、漏检率高,实验室内对轴承质量数据获取困难,生产质检无追溯等问题。”烟台天成机械有限公司技改部部长王飞介绍,该项目为产品提升附加值的同时,也有助于改善生产工艺、带动产品销售,预计为企业每年提升0.5%—3%的销售额。据了解,自成立以来,华为(烟台)人工智能创新中心应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企业实际工业场景,服务覆盖了万华、斗山、胜地等区内90%以上的头部企业,助力区内企业创新发展。
近年来,黄渤海新区持续围绕产业链布局,连接产业链“断点”、打通产业链“堵点”,推动关联产业、上下游配套企业和资源要素加速聚集,形成一批创新能力强、经济效益好、产业带动性大的链主企业。下一步,黄渤海新区将通过补链延链强链,引入更多创新平台、创新技术,加大全产业链渗透,实现产业链的多链联动融合发展。
责任编辑: 蒋兴坤 赵君 郭治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