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日报记者行走千里黄河两岸:秋日今又是,滩区换了“人间”

大众日报记者 娄和军 杨学莹 赵洪杰

2019-09-25 07:52:07 发布来源:大众日报

丰收节前后,行走千里黄河滩区,沃野金黄,党旗飘红——

秋日今又是,滩区换了“人间”

■编者按 黄河滩区百姓安居,是世纪难题。黄河山东段长628公里,河槽和大堤之间形成1702平方公里滩区,60多万群众居住其间,饱受水患威胁,因洪致贫年复一年。

黄河滩区脱贫迁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交给山东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紧盯黄河滩,敢打攻坚战。山东牢记总书记嘱托,确保2020年底全面完成迁建任务,给60多万滩区群众一个稳稳的家。

破解百年安居难,犹如徐徐绘就一幅壮丽历史画卷,每一笔都值得见证、值得铭记。丰收节前后,一直见证、记录滩区变迁的大众日报记者,再次兵分多路行走千里黄河两岸,到7市16县(市、区)50多个滩区村蹲点,用心用情记录滩区巨变。

让我们跟随记者的视角,一起走进滩区村庄,一起见证滩区迁建长卷中的历史瞬间。

9月24日一早,泰安市东平县戴庙镇西辛村村民刘昌平骑上电动三轮车,去田里看黄豆。晨霭中,豆荚的金黄色更深了一层。他决定马上预约农机手,周末开镰。这是70岁的他最后一次在这片地上收庄稼了。

黄河入鲁绵延千里,滩区60多万群众散居在7市16县(市、区)729个村,戴庙镇滩区7个村大致居于中段。这7个村的迁建方式是外迁安置。位于镇政府驻地的安置社区已建好,这天正轮到西辛村村民领新房钥匙。搬走后,刘昌平脚下的这片庄稼地,将统一流转出去,今后他坐在家里就可以收租金了。

回到比庄稼地高6米多的房台上,刘昌平很难相信自己不再需要这个一锨一锨垫出来的“救命台”了。他9岁时,黄河发大水,柴草垛、房梁漂在水上呼呼跑,柴草垛上狗吠猫叫。32岁时,村里的老少爷们昼夜死守生产堤,但河在邻镇拱开了口,还是淹了村。46岁时,黄河水又一次闯进了村。70年间,他垫了3次房台,盖了3次房。

“‘三年攒钱、三年垫台、三年建房、三年还账’,穷就穷在这上头。我22岁外出打工,忙活了一辈子,钱都扔在垫台盖房上了。”阳光打在刀刻般的皱纹上,他喃喃地说。

上午8点多,刘昌平的儿子刘运科,蜷缩着左胳膊,正在新社区附近张罗着搭建新兔棚。2014年因患脑血栓,他变成了贫困户。本指望养兔脱贫,养起来却发现在滩区很难形成规模:滩区路窄走不开货车,收购商不上门,饲料也只能卸在离家10里地的黄河大堤上。这次搬出来,他在滩外租了32亩地,打算建28个兔棚,养4万只兔,带着14名残疾人大干一场。

刘运科和父亲在新社区要了3套房。刘昌平美滋滋地说,正上初三的孙子将来的“婚房”也留出来了,在青岛打工的孙女也要回家门口配建的产业园上班啦。

秋日丰收时,千里滩区换了“人间”。

在黄河入鲁第一村——菏泽市东明县焦园乡辛庄村,田野中的玉米散发着清香。村外,焦园2号村台昼夜不停地打夯。2020年年底前,辛庄村将搬上这个5米高的大村台。

就地就近筑村台,是滩区迁建的另一种方式。

“1958年发大水,老村整个掉进了河。在安置点,我和奶奶睡在一个棺材盖上。没想到过去的滩区‘难民’现在也能住上楼。”70岁的村民陈思温说,“滩外闺女不下滩,滩区村光棍儿多。我们村1800人,35岁以上的单身汉50多个。上了新村台,再也不怕淹了,滩外的闺女们准愿意嫁过来。”

陈思温的孙子在村里的辛庄小学读书。这个位于鲁豫交界地的小学,连个像样的操场都没有,6个年级只有9名教师。“新村台上待建的新学校肯定好,今后留住老师不难了。”陈思温看着放学归来在院里蹦跳的孙子说。

秋日丰收时,千里滩区换了“人间”。

东营市利津县陈庄镇前进二村,黄河尾端的最后一个滩区村。院里玉米金黄,田间水稻飘香。今年5月,数米高的村台完成改造,在村台四周加砌了高高的围堰。村内道路硬化,雨污分流。旧村台改造提升,是滩区迁建的又一种方式。

70岁的村民程春光,拉着记者到村边看围堰。他说:“我们这儿黄河还闹凌汛。1977年正月初五,我结婚时新媳妇是用船接进村的,前面有人砸冰,船上有人划桨。这下围堰加高,村庄好像装在了大船上,不怕漫滩了。”

站在围堰上望着三四里外的黄河,程春光说:“以往年年盼风调雨顺,祈求黄河给个秋。其实,只有党的好政策,才能给咱滩区百姓带来真正的丰收。”

从黄河入鲁第一村,到黄河尾端最后一个滩区村,千里滩区塔吊林立,机器轰鸣,车辆穿梭。27个外迁社区全面开工,28个新建村台全部完成淤筑,筑堤保护工程全线动工,旧村台改造提升工程开工了一个又一个,临时撤离道路修了一条又一条……

丰收,是对耕耘最好的回报。

在刘昌平即将搬入的新社区——新时代佳苑小区,默默看着老百姓搬迁的热闹场面,戴庙镇党委书记王建军说,自己的劳动也丰收了。

百姓上楼前,这里的地标是“迁建指挥部”。党旗一挂,胸佩党徽,举拳宣誓,干部们就干了起来。自此,王建军一天也没休息过。今年元宵节,他开会开到晚上8点,回到家手机也响个不停。妻子嗔怪道:“你还是回指挥部吧,在家也不安生。”

“从没干过这样的活。激情燃烧的气氛像黄河的洪流,里边的每个人都跟着跑,想歇歇脚都站不住。”新社区施工单位、山东中工建设有限公司项目经理孙汝江说。

戴庙镇,曾在东平县14个乡镇综合考核中长期垫底。经历大迁建淬炼,2018年其排名升至第五。

焦园乡,20多年来在东明县乡镇综合考核中一直倒数,被戏称“不得倒数第一,就算创造奇迹”。经历这次迁建,干部作风变了、本领长了,该乡连续两年考核都夺了全县第四。

丰收,是果实与大地的深情。

刘运科总念叨戴庙镇干部刘振元。今年7月,刘运科提出要办助残养兔场,刘振元四处打听,帮他选址,开私家车拉着他,1个月看了6个地方。“他没吃我一顿饭、抽我一根烟。”刘运科说。

按照东平县滩区迁建的“十步群众工作法”,每一户百姓,党员干部都要一一对接面谈。张斌,戴庙镇常务副镇长,把1409户人家走了个遍,家家户户的搬迁进度都印在他脑子里。

24日下午,滩区7个村共用的西辛小学放学,张斌忙完事出村,在校门口跟接孩子的村民打招呼。

“那个单子给你了吗?”“给了。”

“你也接孩子,这么近还接啊?”“接啊,孩子还小。”

彼此不称姓呼名,短短几个字,没头没尾,你知我知,像邻居拉呱一样自然。

“四千人、一个家”,迁建新社区挂着标语。张斌深知这句话来之不易。十里堡村有位村民,因为与村干部有积怨,不同意搬迁。张斌一人递一个马扎,招呼大家坐下,谈了好几次,终于化解了。这个村民还加入了村里的群众工作组,主动做起了别人的工作。

“这次迁建,很多矛盾化解了,干群关系融洽了,将来干啥都顺。”张斌说。

记者在新社区遇到了曾在指挥部看门扫院的赵金武。看到指挥部的党员干部,白天走村串户、盯靠工地,晚上开会研究事儿,常常凌晨一两点才睡,他说:“咱老百姓自家建房还知道累,人家党员干部自己图啥了?真不易!”

利津县陈庄镇8个村进行旧村台改造提升,指挥部就设在一线。干部扛着液化气罐、搬着锅进村,中午煮白菜豆腐,边吃饭边开会布置工作。群众看在眼里。村台改造要清理周边树木,前进二村村民盖立臣一听,二话没说,跳上拖拉机,套上粗绳,将自家十几棵树全拽倒了。

金黄的玉米,红红的高粱,丰收的喜悦洋溢在黄河滩。

“搬离了‘水窝子’,拔掉了‘穷根子’,祖祖辈辈没能实现的梦想,圆了。”与新中国同龄的刘昌平说,共产党办了历朝历代没办成的大事。

刘昌平要搬上新楼了,他所在的东平县将提前1年完成迁建。黄河入鲁第一村的陈思温,明年才能搬入新家,东明县为保证建筑质量,把新淤村台沉降时间延长了。不过,陈思温没有着急,他的新房子和他的好日子一样,稳稳的,就在眼前。

责任编辑: 张晨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