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新嬗变②|质效齐升,增创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大众日报记者 袁涛 杜文景

2019-12-24 06:19:48 发布来源:大众日报

增长数量和增长质量是经济增长的两个方面。今年前三季度,山东实现生产总值62309.4亿元,同比增长5.4%。但同时,前10个月“四新”经济投资占比达到43.6%,新登记市场主体增长37.4%,城镇新增就业118.9万人……从这些具体数据看,经济结构优化的“形”和此消彼长的“势”愈发清晰,新旧动能“增”和“减”的态势向新强旧弱加速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雏形已具,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稳步提升。

动能转换

夯实提质增效基础

90层才有头发的1/50厚!位于东营的山东国瓷功能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小小的纳米级钛酸钡粉体材料开发出的特种陶瓷材料产品琳琅满目。这种材料是制造片式多层陶瓷电容器的关键材料,广泛应用于雷达通信、电脑、手机等电子设备。

国瓷是全球第二家掌握水热法生产纳米钛酸钡的企业,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90%,全球市场占有率超过40%。今年,这家公司新上了特种陶瓷材料项目,包括200万片/年高导热陶瓷基板、400万升/年内燃机后处理装置、5000吨/年消费电子陶瓷外壳材料3个子项目,总投资9.46亿元。公司副总经理司留启对企业下一步发展信心满满:力争5年内实现销售收入由目前的20亿元增长到100亿元。

陶瓷,曾被视为高耗能高污染的行业。国瓷的发展再次印证了这样一条产业规律:没有落后的产业,只有落后的技术;没有落后的行业,只有落后的产品。

作为东部沿海经济大省,山东承担着“在高质量发展上奋力趟出一条路子来”的重任。面对两个“70%”的产业结构和两个“80%”的能源结构,山东坚持腾笼换鸟、凤凰涅槃的思路,加快把新兴产业培育大,把传统产业改造好,把落后产能化解掉,打造现代产业新体系,全面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竞争力。

以做优做大“十强”产业为抓手,山东突出新兴产业培育和优势产业提升,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推动实现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截至10月,全省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高端化工等产业施工项目个数占全部制造业比重70.5%,同比提高5.4个百分点;淘汰落后产能,倒逼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治理“散乱污”企业超过11万家,关停化工生产企业1500多家,化工园区从近200家压减到85家,经济结构的重化特征明显改善。

“只讲数量不讲质量的增长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增长。”省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刘冰表示,经济增长质量提高的显著表现是增长方式由粗放式向集约式的转变,其中不仅包含经济增长效率的提升,还包括伴随着经济增长而发生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以来,山东产业链不断向优质高端拓展。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攻方向,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科技成果,山东加快“万项技改”,推动“万企转型”。前三季度,全省实施投资500万元以上的技术改造项目6543个;航空航天器及设备、电子及通信系统设备等高技术制造业保持快速增长态势;高品质、工艺先进的产品占比进一步提升。

在质量效益导向下,过去那种拼消耗、拼成本、“摊大饼”式的发展在省内各地逐步成为过去。蒙牛乳业泰安有限公司合理利用原有厂房的层高,对生产车间进行改造并搭建了第二层,节约用地上百亩,投入产出比大幅提升。这种厂房改造在蒙牛集团全国工厂中也是第一家。企业负责人介绍,这种改造模式将会从泰安走向全国。

创新驱动

撑起高质量发展“龙骨”

12月18日,香港联合交易所传来好消息:总部位于济南平阴的迈科管业控股有限公司,正式登陆香港联交所主板市场。截至目前,今年山东新增上市公司已达18家。

资本市场的利好,是市场对山东企业质量效益提升的充分认同。截至10月底,全省已有198家瞪羚企业,其中48家正在筹划上市;预计到年底,山东瞪羚企业和独角兽企业可分别突破300家和6家。

经济增长的“质”要依靠企业挖掘革新改造、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能源原材料等内涵扩大再生产方式来推动,而经济实现成功转型升级的背后,离不开强有力的制度基础作为支撑保障。今年以来,山东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政绩考核,以改革创新的方式构筑高质量发展的“四梁八柱”。

“制度创新是最有效的竞争力。”山东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袁红英表示,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要加强制度创新,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促进发展方式的转变。

今年,山东在全国率先构建“1+2”预算绩效管理政策制度框架体系;建立新旧动能转换重大项目库,落实“集中办公、并联审批、省市联动、专班推进”重点项目落地机制;强化流程再造,实施“一窗受理·一次办好”协调推进机制……聚焦八大发展战略,依靠制度创新把“规划图”变成“施工图”,把“时间表”变成“计程表”,推动各项工作不断向纵深突破。

12月初,山东印发实施《关于开展“亩产效益”评价改革工作的指导意见》,以求加快建立以质量和效益为主导的工业企业分类综合评价机制。随后,省发展改革委起草了首个指导意见的配套措施——《关于对“亩产效益”评价企业试行差别化价格政策的通知》(征求意见稿)。“通过实施用电、用水、用气等资源要素差别化价格政策,倒逼企业提升资源要素利用效率。”对此,省发展改革委价格管理处处长李东方表示。

企业是创新发展的主体,也是受益者。前三季度,全省科技创新力度加大,布局建设了20家“政产学研金服用”创新创业共同体,开展了50个重大基础研究攻关项目,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揭牌成立,中科院海洋大科学中心、山东能源研究院等重大创新平台启动建设。今年,山东大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库入库企业达到8125家。

坚定信心

走高质量发展道路不动摇

“低增速不代表低质量。”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陈斌开表示,山东正处在新旧动能转换的“阵痛期”,落后产能的退出以及新产业布局效应还未充分显现,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是正常现象。

统计显示,今年前10个月,全省10亿元以上项目数量、计划总投资、完成投资额同比分别增长15.7%、17.3%和11.4%;新登记市场主体178.7万户,增长37.4%,其中新登记企业58.3万户,增长34.2%。前三季度,全省服务业占比超过一半,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77.0%。“这些特点,为山东加快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奠定了坚实基础,提供了有力保障,也表明全省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处在合理区间的总基调没有变。”袁红英表示,既要看到眼前的困难挑战,更要从长远看到众多有利因素正在汇聚。

在曾经的煤炭大市济宁,大数据、云计算正成为新“金矿”。借助华为山东大数据中心,

济宁成功招引总投资350亿元的50个信息产业项目,培育数据采集、存储、分析、处理、应用等大数据产业链企业,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目前,华为大数据生态圈、软通动力智慧产业生态圈、英特力自主服务器生态圈等大数据产业集聚区初具雏形。

山东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院长彭红枫建议,山东要进一步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融资,这是因为,“企业中长期融资增长情况,反映了市场主体投资意愿和融资需求转化效率”。一方面,中长期融资可以更好地匹配企业的生产周期,为企业的长期稳定经营和创新研发提供资金支持,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有助于提升市场主体的信心,促进更多的资金流向实体经济。

提升质量效益,最终的载体还是项目。省政府研究室研究一处处长徐俊青认为,下一步要坚持大小项目一起抓,形成大项目大企业顶天立地、小项目小企业铺天盖地的局面,构建“大而强、小而精”互促共进的产业生态;从投资强度、亩产效益、能耗地耗、污染排放、技术水平等方面,把好项目质量关;强化要素保障,破解土地、环境容量、能耗指标等“卡脖子”因素,加快项目落地见效。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在坚定信心的基础上,抓住机遇,坚持新旧动能转换、走高质量发展道路,山东经济定可迎来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大众日报记者 袁涛 杜文景)

责任编辑: 张晨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