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新嬗变·生态环境篇|生态优先,齐鲁大地绿起来美起来

大众日报记者 方垒 陈晓婉

2019-12-29 06:07:01 发布来源:大众日报

生态优先,齐鲁大地绿起来美起来

2019-12-29 来源:大众日报 01版

□ 本报记者 方垒 陈晓婉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大力推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已在齐鲁大地深入人心。这一年,山东聚焦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扎实开展生态修复,生态环境持续改善,齐鲁大地天更蓝了、水更清了、山更绿了、景更美了。

重拳治污,守卫蓝天碧水净土

岁暮天寒,蓬莱市君顶酒庄凤凰湖畔迎来几位特殊“来客”——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丹顶鹤。

数量稀少,对栖息环境要求高,作为判定环境质量优劣的指示性动物,丹顶鹤的出现是蓬莱良好生态环境的最好印证,更是我省近年来大力保护生态、治理污染的喜人回馈。

今年以来,我省拿出更大决心和更实举措,实施“四减四增”三年行动,打响污染防治攻坚战八场标志性战役。4650家钢铁、建材、有色、火电、焦化、铸造等企业完成无组织排放整治,7400余台(座)工业炉窑完成综合整治;全省城市地表水水源保护区内的439个问题、城镇地表水水源保护区636个问题已全部完成整治;16市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较2018年底增加37.8%,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抽查合格率达到87%以上……蓝天、碧水、净土,一组组数字折射出我省重拳治污的决心。

治污效果如何,数字的变迁最为直观。纵深来看,近年来我省大气质量在持续改善。尤其是备受关注的细颗粒物(PM2.5),2018年全省PM2.5浓度为49微克每立方米,比2013年下降50%,今年1-11月与去年全年数据持平。

不可否认,今年秋冬季,我省大气环境质量不够理想,几次中重度污染天气来袭,有人对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感到担心。对此,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院长贺克斌指出,PM2.5浓度同比小幅上升并不能用“恶化”来形容,以美国为例,2002年至今的PM2.5浓度的变化曲线整体呈下降趋势,但如果分析每年的变化情况,有多处向上波动的小“锯齿”,其中2005年比2004年波动上升了5%。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大气环境规划部主任雷宇也表示:“这些城市在治理的力度和减排上面作了足够努力,但是并不意味着一点都不能有反弹,这本身是不科学的。”

治污,“天”的作用固然大,人的努力更不可少。污染防治攻坚我省力度不减,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逐步发力。截至11月底,中央环保督察反馈意见指出的64项问题,已整改完成35项;前11个月,全省生态环境部门共处罚环境违法案件14509件,罚款9.93亿元。

拥有天蓝、地绿、水净的优美环境,是群众的期盼,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应有之义。面对当前经济下行的压力,为防止“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观念“复燃”,我省于11月印发《关于统筹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进一步明确要坚持新旧动能转换与生态环保一同谋划、一起部署、一体推进,将环境质量改善作为衡量新旧动能转换的成效,用经济和环境“双指标”综合评价区域发展质量,推动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

管理创新,林长河长湖长湾长齐上阵

从年年造林不见林,到700多亩荒山披上绿装,这是今年平邑县孙家村推行林长制的具体实践。

“由于责任落实、管护到位,林木成活率达90%以上。”平邑县自然资源局局长李兴海告诉记者,林长制实施以来,不仅造林绿化更有保障,森林防火和管护的职责也更加清晰。

今年年初,临沂在全省率先推行林长制,全市30名市级林长每人担负1-2处荒山绿化、生态廊道责任区域任务,带头啃“硬骨头”。各县、乡、村级林长也逐级逐人明确职责任务,细化到山头地块。目前,全市已设立各级林长9198人,完成雨季造林2.6万多亩,是往年的2倍多。

临沂推行林长制是全省加强森林资源管护的缩影。根据今年7月印发的《关于全面建立林长制的实施意见》,我省明确今年全面建立省、市、县、乡、村五级林长制体系,由省委书记、省长任总林长,形成了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保障有力的森林生态资源保护管理新机制。今年以来,全省已完成人工造林面积177万亩,是年度任务的111%。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青山、绿水一个都不能少。如今,除了遍布齐鲁大地的林长,上任一年有余的河长、湖长也扛起了治水重任。

无论是河长、湖长,还是林长,光有“名”还不行,重在有“实”。今年1月,省政府印发《山东省推动河长制湖长制从“有名”到“有实”工作方案》,将河长制湖长制工作纳入各市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全省各地积极行动,16市全部发出总河长令。

日照市紧盯河湖管护短板,创新河湖精细化管护、河管员职业化管理等模式,将河湖长制工作纳入政府重点工作通报制度,并建立四级河湖长联席会议制度等六项具体的长效工作机制。全市每一段河流、每一个湖泊,甚至村里没名字的小河沟、小汪塘都有靠谱的“管家”。

“以前这里一片浮萍,到处是垃圾,经过的人都要捂着鼻子走。现在水清了,岸绿了,有的村民每天早晚都要围着塘边溜达一圈。”在日照市山海天旅游度假区两城街道秦家庄村,村党支部书记潘曰君指着村头400余平方米的水塘告诉记者,通过治河净水美巷,秦家庄美了,百姓乐了。

从全省来看,今年前三季度,全省83个国控地表水考核断面优良比例61.4%,优于年度目标3.6个百分点。

此外,我省还是全国第一批“湾长制”试点省份之一,今年已初步构建了省、市、县三级湾长制体系,渤海湾、莱州湾、丁字湾三个省级海湾的污染防治方案已完成专家论证,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再上新台阶。

试点引领,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

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生命躯体,无论治水、治林还是治湾、治田,都不能顾此失彼。山东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齐鲁大地正不断绿起来、美起来。

近日,泰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晒出“成绩单”,一大批治理项目正加快向前推进,项目开工率超95%。

以水系生态治理工程为例,在梳洗河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农大南校区段现场,大型机械设备正在新建的行知桥上作业,截污、清淤工程正有序进行;在明堂河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现场,部分生态驳岸土方工程和景观桥桥体浇筑正紧张施工……

为着力将泰山大生态带打造成“山青、水绿、林郁、田沃、湖美”的生命共同体,

确保2020年6月底全面完成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目前,已开工项目64个、子项目312个,分别占总计划的95.5%和95.4%,尤其是地质环境和土地整治类项目进展明显。

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在山东多地展开实践。伴随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的设立,长岛打响了自然保护区整改、裸露山体治理、岸滩整治等全域生态保护修复“六大攻坚”。一年来,完成破损山体生态治理5.4万平方米,实施山体造林450亩、退化林改造1000亩;拆除南五岛岸线育保苗场12万平方米,完成岸线整治1.19公里,恢复自然岸线8.7公里,自然岸线占比达到80%。今年10月1日,《山东省长岛海洋生态保护条例》正式实施,制定了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完成生态红线划定,生态管控长效机制建立。

生态好了,百姓的生活也好了。曾以海产品养殖为主业的北城村,以往一下雨海岸山坡上就往下流黄泥浆,如今已长满了棉槐等灌木。日益秀美的海滨风光吸引了众多外地游客,村里越来越热闹,村民的腰包也鼓了起来。

同时,山东进一步加强自然保护地保护管理,依法依规对南四湖、青岛崂山、烟台崆峒列岛等10个省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和功能区进行调整,全省国家级自然保护地达169个。

下一步,还将加强黄河沿岸生态保护和系统治理,加快推进黄河沿岸生态保护红线评估调整,实施黄河故道、水库、三角洲湿地生态修复工程,积极参与黄河流域生态修复治理,奏响新时代“黄河大合唱”。

责任编辑: 王建国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