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访谈:对抗疫情,还需补充“情绪营养”

大众日报记者 李振

2020-02-05 07:22:02 发布来源:大众日报

记者走访省内多家医疗机构发现,近期综合医院门诊上出现一些因对疫情过度关注和担忧,引发心慌气短、腹泻尿频、焦虑失眠等症状的人。专家建议,正确对待疫情信息,对抗疫情还需补充“情绪营养”。

济南市中医院中医科主任都旭日前就接诊了这样一位患者。患者没有济南外出史,没有与确诊患者密切接触的经历,没有任何感染症状,但自觉胸闷、心慌、害怕,认为自己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

“疫情当前,恐惧是正常的心理反应。”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心理科主任医师邱惠敏表示,疫情本身属于应激性事件,适当的应激反应可以提高个体的警觉意识,反应更加敏捷,对个体、群体都是有益的。但过度的反应则可能会加重焦虑、恐慌、无助等负面情绪,严重者甚至会影响正常的工作生活。比如有的患者担心被感染,反复洗手,为居室消毒;有的在浏览大量疫情信息后出现失眠;还有的受情绪影响出现躯体性变化,如心慌胸闷血压升高,气促咳嗽呼吸困难,食欲下降腹泻尿频等。

邱惠敏表示,对待疫情引发的负面情绪,首先要接纳,认识到我们对于疫情的恐慌是正常的心理反应。第二要倾诉,无论是对家人朋友,还是对心理医生志愿者,表达出来就是一种恰当的情绪处理。最后,如果感觉靠自己无法应对,可以及时求助医生,必要时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药物抗焦虑,改善睡眠等。

对于不同人群如何处理疫情相关的心理问题,专家给出了一些技巧。

对于“宅”在家里的,可以利用这段时间打理一下自己的爱好,看书、追剧、做手工等。“与家人在一起的,可以增加交流,比如夫妻之间可以回忆一下恋爱、新婚时的美好过往,父母回忆一下孩子小时的情景,梳理家庭幸福的‘库存清单’,为自己和家人补充‘情绪营养’。”邱惠敏说,家庭是一座情感宝藏,面对疫情也是我们汲取力量的地方。

“确诊患者的家属此刻顾虑更多,既要担心家人的病情,自己是否被感染,还会考虑周围人的看法等,往往会出现焦虑、内疚、自卑等心理。”邱惠敏表示,这一群体可以多做一些有利于身体健康和心情舒畅的事。一方面要保护身体,通过规律的作息、适当的锻炼等提高身体免疫力;另一方面要“打包焦虑”,不过度关注疫情信息,不放大焦虑状态,相信危机是有时限的,相信安全的人越来越多,相信通过全国人民齐心协力,一定能共渡难关。

对于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身心耗竭”状态容易产生心理问题。专家表示,一线的医护人员工作时间长,强度大,身体容易疲劳,同时又直面患者病情变化,冒着巨大的风险,心理压力大。“医护人员首先要认识到自己是血肉之躯,也需要被照料和关怀,只有照顾好自己才能更好地照顾别人。其次认识到有些问题现阶段无法解决,或是无法完美地解决。”邱惠敏说。当医护人员感觉有压力时,可以寻求团队的支持,对同事倾诉交流。只要有时间,哪怕只是一两分钟也要休息放松一下,慢慢呼吸,自我调整。

(大众日报记者 李振 报道)

责任编辑: 张晨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