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村万户看小康|小小海草房,住进四海客

大众日报记者 吕晗 陶相银

2020-09-06 06:22:12 发布来源:大众日报 02版

百年古村东墩村吃上“旅游饭”引来“新居民”

小小海草房,住进四海客

□ 本报记者 吕 晗 陶相银

本报通讯员 李钟芸 刘增光


威海东墩村策划打造了一批红色文化和民俗旅游项目,形成了“一院一主题、一馆一特色”海草房主题院落群,吸引了大量游人。

垒石为墙,覆草为顶。胶东半岛海边最常见的原料,石与海草经过一代代胶东人的匠心营造,成为当地一道亮丽的风景——海草房。

轻轻推开每一扇海草房的大门,民俗展示、国学讲堂、红色文化等不同主题正等待着游人的到来。“一院一主题、一馆一特色”是这个荣成市百年古村东墩村为四方游客准备的礼物。10年前,东墩村还是个“穷窝子”,村民们或土里刨食或出海捕捞,持续数百年的半耕半渔生活仍在继续。

东墩村建于明朝嘉靖年间,全村至今保存完好的海草房有千余间。一些村民依托丰厚的自然资源和历史人文资源搞起了渔家乐,但是由于分散作战、粗放经营,一直不成规模。

改变发生在2018年。在村党支部引领下,东墩村成立文化旅游公司,并主动对接大型文旅集团,吸引社会资本发展高效生态现代农业和绿色美丽经济,构建高效优质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开启农田田园化、产业融合化、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路径。

东墩村对海草房进行保护性开发,策划打造了石岛民俗馆、国学大讲堂、思源广场等一批红色文化和民俗旅游项目。目前全村已形成了“一院一主题、一馆一特色”海草房主题院落群,成为省党史教育基地和威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东墩村与山东乐彩农业规划研究中心合作,建设集休闲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项目。项目以农民合作社为载体,通过构建股份合作、土地股权量化等模式,让农民分享产业增值收益。与此同时,东墩村做好特色旅游配套设施。

“十年前怎么也想不到,有一天能过上这样的好日子。”78岁的村民刘家欣说,除了住上了大房子,每年还有土地流转金、股权分红等收入。2015年,东墩村投资建设官道小区,其中,小区内设置的官道老年公寓,总投资3500万元,建筑面积达1.3万平方米,对本村年满80周岁的老人实行“以房养老”政策,即个人老旧房屋交公折价作为养老费用。公寓内设有休养保健住房204间、床位408张,配套设施一应俱全。

“我们老两口一年能领1.3万多元,逢年过节还有各种福利。看病有医保,吃穿有保障,从来没这么自在过。”刘家欣说,就连日常生活,也会有志愿者来照顾,“村里有3支志愿服务队伍,150多个志愿者,打扫卫生、帮忙跑个腿之类的,都是他们志愿服务。”

东墩村的发展,吸引来了“新居民”,田海霞就是其中之一。田海霞是威海市文登区人,2018年9月,她跟丈夫自驾游时路过东墩村,“看了一眼就被迷住了”。仅仅一天,她就跟东墩村村委签了租赁协议,一口气租下了临街的4处海草房院落。从去年起,田海霞花150多万元把4处院落改造成两处民宿、一间酒吧和一间古玩店。今年,虽然受到疫情影响,但田海霞依然觉得“钱景”无限,“8月份,有个院子‘满客’。一天680元,客人直接租了一个月。”

东墩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刘书联算了一笔账:“2018年,村里接待游客8万多人次,集体收入200万元。2019年,村里接待游客约20万人次,集体收入1000万元。”中国传统村落、“乡村记忆”工程首批示范村……东墩村近年来获得的各项荣誉“一双手数不过来”。今年,东墩村还计划打造海上休闲、农事体验基地;同时,继续开发海草民宿,形成有影响力的旅游品牌。

干净整洁的道路,别具风情的渔家壁画,游人不断的海草房,在1.7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东墩这个走过数百年风雨的古村落,正释放着古韵新生的魅力。

责任编辑: 梁开文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