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报大新闻|大众日报开设专栏,从你我故事中探析山东“十三五”发展巨变
大众日报记者 王召群 刘兵
2020-10-25 07:44:32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如果以五年为一个时间跨度,你做过总结吗?时间丈量出发展进度。“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站在“十三五”规划收官、“十四五”规划开局的节点上,回望过去这五年,你会总结些什么?你的五年是一个什么样子?
过去的五年,山东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百姓生产生活发生可喜变化。
——“十三五”期间,山东各类人才数量持续攀升。在技能人才方面,2015年山东技能人才共921.95万人,2019年总量测算为1235.16万人左右,增长幅度为33.97%。科研人员方面,2015年山东科研与实验发展人数44.72万人,2018年增长至50.93万人,增长幅度为13.89%。同时,乡村人才振兴取得重大突破,截至2019年,全省新型职业农民已评出高、中、初级职称861人。
——“十三五”期间,山东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速,5G、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加快布局,为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截至9月底,全省累计开通5G基站5万个,提前三个月完成全年建设任务,全省16个市的城区均实现5G网络全覆盖,136个县(市、区)全部实现主城区连续覆盖。
——“十三五”期间,山东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方面建设取得显著成就,在“走在前列全面开创”的目标引领下蹄疾步稳、砥砺前行。这五年,人民群众有了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这五年,山东的这些变化,既是宏观的,也是每个参与者、经历者和见证者切身的。为此,大众日报开设“我的‘十三五’故事”栏目,结合山东在“十三五”期间取得的建设成就,选派记者深入基层一线,采访具有代表性的人物、群体,听他们讲经历、说变化、话发展,共同见证“十三五”的山东变迁,讲述“十三五”的辉煌山东故事。首篇刊发《“在这里,我取得了事业的成功”》,讲述加拿大工程院院士陈璞与青岛国际院士港之间的故事。让我们一起看一看,陈璞院士的“十三五”故事吧!
首篇刊发《“在这里,我取得了事业的成功”》,讲述加拿大工程院院士陈璞与青岛国际院士港之间的故事。让我们一起看一看,陈璞院士的“十三五”故事吧!
2016年6月,青岛市李沧区盘活一处因开发商资金链断裂的“闲置楼”,建设青岛国际院士港,并将其逐步打造成配置全球高端要素的新高地,这场“无中生有”的华丽蝶变令加拿大工程院院士陈璞直呼“不可思议”。
“对于青岛国际院士港,我不仅是一见钟情,更是日久生情。这里的创业环境很好,只要愿意干就有机会成功!”2017年,陈璞团队的小核酸类抗肿瘤新药研发项目进驻青岛国际院士港,成为院士港首批进驻的生物医药研发项目。
借助院士集聚的优势和生物医药企业广泛的资源,陈璞院士团队围绕小核酸领域的新药研发平台已经全部建成,团队自主研发的纳米多肽转运载体,填补了世界上小核酸药物有效转运载体缺乏的空白,“保守估计国内小核酸药物市场需求量超过300亿元,目前公司正在开发增生性疤痕、皮肤疾病、高血脂症等四个产品管线,预计每个管线都会形成上百亿元的产业链。”陈璞对新药研发及产业化的前景非常乐观。
“创新药的研发周期长、投入大,风险不可避免,如果得不到持续稳定的资金支持,产业化之路将困难重重。”回想2016年第一次到李沧的时候,被誉为院士创业“桃花源”的青岛国际院士港才刚刚起步。“那时,财政并不宽裕的李沧区,为吸引我这样的院士开出了最高1亿元的项目资助等诸多优厚的待遇。”陈璞说,当地政府给他的印象是,“铆着一股劲儿,想干事”。
“要论生物医药,李沧区不是产业基础最好的地方,但我感到了李沧区对发展高科技产业的渴望,我们一拍即合,要为共同的事业奋斗。”2017年,陈璞回国选择在院士港开启创业之路。面对掣肘科技成果转化的“死亡谷”问题,青岛国际院士港利用集中力量办大事下渠道多元、形式多样、灵活机动的体制优势,帮助他解决。
让他日久生情的,除了这些,还有院士港的诚意和高效率。今年8月,得知陈璞团队全力研发的治疗新冠肺炎的小核酸新药,需要专门的实验室来做抗病毒实验,李沧区主要负责人连夜联系到两家昆明的P3实验室,并和团队一起第二天火速赶到昆明,与当地达成协议,为科研攻坚扫除了障碍。
“我和其他院士都很看好院士港创业的集聚效应,这么多院士,这么多高精尖研发团队,每天都有学科上的交叉和成果上的交流碰撞,通过这种集聚,产业化效应能放得更大。”现在青岛国际院士港创新创业环境让陈璞非常满意:“只有在这里,我才能取得事业上的成功。我要把多年致力研究的小核酸项目科研成果转化出来,对社区、城市产生最大的贡献。”
责任编辑: 刘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