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观察|宁阳文庙的“新追求”

大众日报记者 姜言明 刘涛

2020-12-05 06:46:22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

文庙古时作为祀圣贤、习礼仪、讲经籍、议文事之地,作用大致有三:一为祭祀孔子的场所,二为教育场所,三为科举考试的场所——

宁阳文庙的“新追求”

学童在宁阳文庙体验“开蒙礼”

肃立青松孔圣前,破蒙启智登桥泮。大成启户步正统,天揖鸣钟为人善。

近日,近百名迈入小学的学童在家长陪伴下,齐聚宁阳文庙亲身感受“开蒙礼”这一传统文化的魅力。“开蒙”也称“破蒙”,是古代启蒙教育之初举行的“拜师礼”。学童们先后进行了走状元桥、师正衣冠、集体拜孔、朱砂启智、开笔写字……

泰安现存唯一县学文庙

孔子一生追求克己复礼,其以德治国,以仁爱治理天下的政治主张在兼并争霸的各诸侯国难以被接受,这让孔子到处碰壁、屡屡受挫。然而“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汉武帝时期,执政者“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把儒家学说奉为正统,兴建太学,以儒家经学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内容,以尊孔通经作为选拔人才的主要标准。

唐武德二年(619年),诏令国学各立周公庙、孔子庙一所,四时致祭。贞观二年(628年),停祭周公,专立孔庙。贞观四年(630年),诏令州县学皆立孔庙。从此,各州县大多在学宫旁边建立孔庙,“庙学合一”初步形成。宋景祐二年(1035年),时任苏州知州的北宋名臣范仲淹将州学(后来称府学)和文庙结合在一起,正式开创了“庙学合一”的体制,他聘请当时著名教育家胡瑗为教授,因为办学有方名闻天下,成为各地州、县学效仿的楷模。从此,“庙学合一”就成为一种定制被继承下来,至清朝嘉庆年间,全国共有京师、府、州、县各级学校文庙1700多所,加上其他书院等,总数达2200余所。

宁阳文庙初创年代已无法考究,据文献记载原址位于老县城东郭外约200米处,唐长庆二年(822年)龚丘(即今宁阳)县令邢审容修葺,现址建于元大德初年(1297年),距今已有720余年的历史。近年来多次修缮,现占地近4000平方米,保存有棂星门、泮池泮桥、大成门、大成殿、乡贤祠、名宦祠等建筑,目前是国家AA级旅游景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省级历史优秀建筑,是泰安市现存唯一县学文庙。

据清咸丰元年《宁阳县志》载:“庙址旧县署也,元大德初,县署西迁,乃建庙于此。”经多次重修和扩建,形成了较为规范的县学文庙建筑群。宁阳文庙与孔子故里曲阜毗邻,两地相距二三十公里,因此,宁阳文庙遗留有很多研究各朝代尊孔、崇尚儒学的珍贵碑刻,主要有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加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的圣旨碑、元至正二年(1342年)《重修宣圣庙碑记》隶书石碑、清康熙十年(1671年)《优免四氏圣裔杂差碑》、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重修庙学记》、还有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重修文庙碑记》。这些碑刻,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修复文庙时清理出来的,保存基本完好。

新中国成立时,宁阳县城仍保存有文庙。在省内县城中,像宁阳文庙保存这样完整的也不算多。

教育和科举考试地

文庙古时作为祀圣贤、习礼仪、讲经籍、议文事之地,无论是左庙右学、右庙左学、前庙后学还是中庙旁学,总是庙、学合为一体。全国各地的文庙,其建筑形制大致相同,均有棂星门、大成殿、文昌阁、泮池泮桥、崇圣祠等纪念建筑,作用大致有三:一为祭祀孔子的场所,二为教育场所,三为科举考试的场所。

走进宁阳文庙,进入眼帘的是一座石牌坊,四柱三门,它是古代文庙标配的第一道大门——棂星门,棂星门是文庙中轴线上的牌楼式木质或石质建筑,古代传说棂星为天上文星,以此命名意味着孔子为天上星宿下凡。过去皇帝祭天,要先祭棂星,文庙设棂星门,意思就是尊孔如尊天。因有“状元不出,正门不开”的惯例,一般没出过状元的地方,棂星门的正门是不开的。

穿过棂星门,拾级而上便是泮池桥,它由半圆形的水池和拱起的单孔桥组成。据县志记载,此桥建于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距今已有480年的历史,学名叫泮池泮桥,泮池源自周天子的学宫,因学宫四周环水,故文庙也建有泮池和泮桥。在过去只有中了状元的人才允许从桥上走过,其他人只能绕桥而行,所以又称“青云桥”“状元桥”。泮池桥桥面是用七十二块大小不一的石板铺设,寓意孔子弟子三千,精通六艺者七十二人。桥券虽为砖砌,但建筑规格非常高:三层立砌和三层平砌的砖交叉发券,这在古建筑上叫做“三券三伏”,按照古代礼制规定,只有帝王园林才有资格修建这种规格的桥。由此,可以看出古人对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尊崇。

下了泮池桥,跨过大成门,便进入文庙的主体院落,由大成殿、东西两庑、乡贤祠、名宦祠等建筑组成。大成门东侧原为名宦祠,名宦祠供奉历朝历代对当地有贡献的外籍官员。大成门西侧原为乡贤祠,乡贤祠供奉历朝历代当地的名宦及乡绅。

大成殿是文庙主殿,是祭祀孔子的正殿。大成殿前廊上方悬挂着三块御匾,均是清代保留下来的。门额正中上方的匾是清嘉庆皇帝书写的“圣集大成”匾,赞扬孔子集天下圣贤思想、文化、品德于一身,完美无缺;东边的匾是清咸丰皇帝书写的“德齐帱载”匾,说的是孔子的学术思想和个人品德可以经纬天地,无所不包;西边这块匾是清同治皇帝书写的“圣神天纵”匾,意思是只要掌握了儒家思想,就可以驰骋八方,掌管天下。

大成殿内供奉的是孔子及其四配。四配分别是复圣颜子,亚圣孟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子。大成殿东西长22.6米、南北宽10.8米、通高11.1米,饰大点金旋子彩绘,殿内梁架饰墨线彩绘。大成殿两侧东西庑各七间,顶覆灰瓦,下有红柱长廊。后院为明伦堂,形成了宁阳县学前庙后学的建筑结构布局。

如今,伫立720多年的宁阳文庙迎来新发展,宁阳县启动了文庙历史文化街区项目,将恢复县学文庙东西院落、万仞坊、金声玉振坊、琉璃障壁、后院明伦堂、敬一亭等文庙原有建筑格局,全面修复后的宁阳文庙面积达1.5万平方米,将成为全省最大的县级文庙。

崇德尚文风气浓

宁阳县历史悠久,西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于宁山之南置县,因山南为阳,故名宁阳。2000多年的建县历史让这座县城古朴厚重,毗邻儒学圣城曲阜,让宁阳人杰地灵,世有才俊。

早在西汉时期,宁阳本地夏侯胜、夏侯建父子便是武帝时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也就是今文尚书学——“大夏侯学”“小夏侯学”的开拓者;晚些的疏广、疏受叔侄因精通儒家经典,分别被封为太子太傅、太子少傅。东汉时期“建安七子”之一的刘桢、唐朝著名诗人刘沧、明内阁首辅许彬、明兵部尚书吴崇礼等一大批文人名宦都出生在这块崇德尚文的热土。

据史料记载,自宋代至明清时期,山东宁阳县共出过二十九名进士。在清代道咸年间,汶畔大地宁阳县蒋集镇添福庄,累世重视教育的黄家,人才辈出,接连走出两代四位举人,黄恩澍、黄恩彤、黄师訚、黄宝书。四位举人中的前三位皆为两榜进士出身,在齐鲁大地成就一段“一门三进士”“两辈四举人”佳话流传至今。

“一门三进士”中成就最高的是黄恩彤。黄恩彤15岁获县试第一。道光二年(1822年)中举。道光六年(1826年)中进士。同年,黄恩彤出任刑部主事,在刑部的十年间,查办大案要案,政绩斐然,累迁刑部郎中。后来,黄恩彤先后任顺天府乡试同考官、广西乡试正考官、江南盐法道道员、江苏按察使、广东按察使、广东布政使、广东巡抚。

黄恩彤自幼接受儒家传统文化教育,怀抱“修齐治平”理想。但在晚清,其命运便不可避免地随时代变迁而浮沉。1849年3月,黄恩彤致仕,居乡三十多年,把余生献给了深爱的故里。他一边研究作物推广、蝗害防治、建堡防贼,挂念百姓疾苦;一边整理桑梓文献,笔耕不辍,寄托殷殷乡情。黄恩彤学养深厚,一生著述甚丰,数百万言,著作涉及为官为政、农业、文学、历史等多个方面,为宁阳历史文化的整理发掘作出了前无古人的历史性贡献。此外他还总纂山东宁阳、滋阳两县三部县志,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方志学思想。

在宁阳文化史上,黄恩彤是一位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他继承了先秦至清代古圣先贤的儒家思想文化遗产,是宁阳历史文化的集大成者,他的大量著作,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学和学术价值,在他身上无时无刻不彰显儒家“崇德尚文”的精神追求。

(大众日报记者 姜言明 刘涛 通讯员 赵峰 报道)

责任编辑: 张晨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